魔法新闻

资管净收入普遍缩水 两家券商显逆袭本色

资管净收入普遍缩水 两家券商显逆袭本色-图1

资管净收入普遍缩水 两家券商显逆袭本色-图2

随着2023年年报的披露,券商资管业务展业轮廓逐渐清晰。

整体来看,去年券商资产管理规模有所下降。从目前已披露的年报来看,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具体来看,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接近50亿元,行业排名仍大幅领先。不过,在行业收入同比下降的情况下,中泰证券和信达证券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今年以来,回归资管行业本源、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关键。”一位中型券商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末基金公募存续规模27.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2%。整体来看,券商资管业务仍处于下行通道和收敛的过渡期。2023年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规模12.41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3.28%,其中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股票产品规模5.30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59%。

随着规模的下滑,资管业务的净收入也在下降。2023年证券行业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24.79亿元。从已公布的上市券商数据来看,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净收入合计125亿元,同比下降22%。

就单家券商而言,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在业内遥遥领先。2023年全年,中信证券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46.7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8%,但仍大幅领先第二名。紧随中信证券之后的广发证券去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4亿元,海通证券以14.33亿元排名第三。

2023年,东方证券、中泰证券、信达证券、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华安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排名前十。前十大券商中,中泰证券和信达证券有些“与众不同”——在行业净收入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两家券商均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264.82%和100.63%。

据悉,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资管行业的生态也被重塑。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快公募转型已成为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趋势。2023年共有5家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截至目前已有30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另有多家券商正在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截至2023年底,具有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券商资管子公司共有11家。未来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行业背景下,龙头如何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中信证券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3,884.61亿元,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2,977.04亿元、8,417.15亿元和2,490.42亿元。中信证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含养老金业务、公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达到13.71%,位居行业第一。

2023年,中信证券资管子公司正式开业,实现了中信证券资管业务向中信证券资管的平稳过渡。国内业务方面,中信证券资管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评价中荣获公司基本面A档,推动了主动管理转型和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建设;境外资产管理方面,规模稳步提升。该公司已发行了两只公募基金并推出了跨境理财产品。

展望2024年,中信证券表示,将持续提升资产发现、风险定价和客户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公募牌照申请工作,持续优化境内业务结构,打造具有投行特色的资产管理竞争优势,围绕客户需求提供综合化、多元化服务,扩大跨境业务规模,丰富产品策略谱系。

去年资产管理业务表现良好的信达证券在年报中表示,截至报告签署日,其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申请并获受理。未来,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对内与经纪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对外深化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持续推进资产管理子公司设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另一家券商中泰证券表示,公司去年资产管理业务能力持续提升,控股万家基金,“一中泰”业务版图更加完善。截至去年末,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220.7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967.15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为390.57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为235.11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为47.77亿元,单一主动资产管理规模为547.2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万家基金是中泰证券的控股子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万家基金旗下共有140只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合计3941.94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452.70亿元,增幅12.97%。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