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专访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葛海蛟: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专访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葛海蛟: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图1

作者|杨

编辑|李玉民

设计梁巧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胡

3月28日,中国银行公布2023年度业绩。这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所有数据都表明,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中国银行过去一年的业务发展提质增效,财务效益稳健均衡,取得了优异的经营业绩。

截至2023年末,中银集团总资产32.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5%。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241.38亿元,同比增长6.42%。其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净收入保持增长。实现税后利润2463.71亿元,同比增长4.07%。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净息差为1.59%,平均ROA为0.80%,ROE为10.12%。

过去一年中国银行实现业绩平稳较快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作为国有大行,中国银行如何将贯彻落实党的决策和国务院部署与自身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董事长兼董秘葛海蛟。

葛海蛟表示,过去一年,中国银行牢牢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找准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切实依托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点,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面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葛海蛟看来,坚持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切实畅通实体经济“血脉”,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的责任之义。一年来,中国银行贷款业务总体呈现“量增、面扩、结构优”的特点,积极盘活存量、有效做强增量,持续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年报显示,2023年,中行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年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2.28万亿元,实现了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大力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助力新优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9万亿元和2.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35%和28.05%;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增加7900多亿元,增长27.22%。积极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各项贷款余额新增超5800亿元,增长28.53%;积极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楼栋保交付”政策,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7.48%和181.98%。

葛海蛟表示,去年* *金融工作会议后,中国银行迅速将“五大文章”作为全行战略重点,全方位加大资源投入,有针对性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数据显示,在科技金融方面,中国银行累计为6.8万家科技企业授信1.47万亿元,累计提供综合金融支持超6100亿元;绿色金融方面,境内绿色信贷余额超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34%,境内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位居银行间市场第一;普惠金融方面,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17%,“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信贷规模领跑市场;在养老金融方面,丰富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等产品供给,构建完整的老年人个人金融产品体系,升级手机银行“银发专区”,新增企业年金个人账户22.49万个;数字金融方面,手机银行月客户数同比增长15.17%,交易量同比增长17.46%,企业网银客户增速同比增长13.31%。

在服务高水平开放上出实招。

全球化是中国银行的传统特色。葛海蛟指出,过去一年,中资银行全球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球化优势持续巩固,为服务更高水平开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3年,中国银行沙特利雅得分行、巴布亚新几内亚代表处成功开业,境外机构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44个。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企业信贷项目1000多个,累计信贷支持3160多亿美元。支持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服贸会、消费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提供全球金融服务;提高来华外国人支付便利化水平,帮助打通支付服务堵点。

葛海娇介绍了中国银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情况。“离岸人民币业务一直是我行的特色优势业务。我们在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扎实推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脚踏实地助力强势货币建设,为金融强国建设不断作出贡献。”

据了解,2023年全年,中国银行境内分支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3.3%,成为InterchangeConnect唯一的对手方清算主合作行和联交所再保险国际板资金结算方案独家设计行。

此外,中国银行积极助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2023年中行境外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65%。金边分行和塞尔维亚子公司获得人民币清算行资格,人民币清算行增至15家,继续保持行业第一。

葛海娇表示:“作为具有全球化基因的百年老店,中国银行将继续在金刚钻苦练内功、勇做瓷器活,继续巩固和扩大全球化优势,当好服务高水平开放的排头兵。”

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求突破。

葛海娇表示,紧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做好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是中国银行践行金融工作政治化、民本化的重要环节。过去一年,中国银行多措并举,坚持客户至上理念,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厚度和温度。

具体来看,2023年,中国银行有效丰富财富金融供给,着力保障产品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全部个人客户金融资产规模达14.29万亿元,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规模达2.69万亿元,中高端客户数量和金融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积极落实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调政策,惠及贷款规模超2.5万亿元;全力支持居民消费增长,重点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非住房消费贷款余额增长近45%;不断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入,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模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葛海蛟表示,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过去一年,中国银行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端思维,以‘时时担忧’的责任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他提到,2023年全年,中国银行在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将外包风险和数据安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非传统风险的有效管控;二是建立动态风险识别机制,开展集团全面风险排查,在多个重点领域开展压力测试,制定应对预案,形成风险排查和应急处置闭环;三是加强房地产风险监测和处置,积极优化房地产信贷结构;四是加大不良项目清收化解力度,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和管理机制,集团市场风险指标保持稳定。

此外,葛海蛟强调,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如何持续提升海外风险管理能力也是中资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去年中国银行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监管要求,由“一行一策”分支机构制定海外风险策略,建立了覆盖全球的7×24小时监测机制,有效应对了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年报中的数据也证明了中国银行在风险防控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末,集团不良贷款率为1.27%,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91.66%,较上年末上升2.9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到17.74%,较上年末提高0.22个百分点,保持在稳定合理水平。

持续提升集团治理效能见真章。

葛海蛟认为,实现由大到强的“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关键在于练好内功,持续提升治理效率。“过去一年,中国银行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从制度优化、作风建设、科技赋能、机构协同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集团管理水平,有效夯实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首先,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公司治理体系,修订公司章程,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议事规则,提高公司治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同时,以服务国家大局、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系统改革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有力促进业务规模增长和结构质量提升;其次,狠抓重点工作执行过程管理,完善后评价闭环,大力营造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氛围;三是全年科技投入223.97亿元,同比增长3.97%,占营业收入的3.6%。“绿洲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科技系统架构优化方案有序实施,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数字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四是强化机构协同,建立健全“一点接入、全域响应”工作机制和综合业务协同工作机制,持续优化综合业务治理结构,大幅提升综合业务绩效。

葛海蛟指出,去年召开的* *金融工作会议、* *经济工作会议和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吹响了时代号角,赋予金融机构更加明确的职责使命,为中资银行发挥特色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下一阶段,中国银行将以做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实干家、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做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做善于做优做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行动派等“五大行动”为抓手。将坚定信心、全力以赴、聚力务实,以更实的举措、更快的速度。

专访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葛海蛟: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图2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