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绿茶是“明日之前茶,贵如黄金”,但有一种绿茶,恰恰是“明日之前雨之前不爱”,不求嫩芽鲜爽,只求高香浓味。
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在茶叶中,六安果是一种罕见的单叶无芽无梗茶。
去芽,既保持整体形状,又没有草腥味;去梗可以保证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六安的黄瓜片是在谷雨前后十天内采摘的。采摘时只取两三片叶子,是“壮”而不是“嫩”。因此,六安的瓜不是在明朝以前收获的,而是在清明之后和谷雨之前。
六安瓜片在清明时节经历了休眠期,只取壮叶,通过特殊工艺,形成了香高味浓的独特魅力。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由单叶制成,形似瓜子,故名。
六安瓜片无芽无梗,形状自然扁平,色泽鲜绿,大小均匀。它也是茶行业中的绝代佳人。
正宗的六安瓜片口感独特,香味浓郁,呈现出独特的海藻香和兰花香。
当地人习惯抓一把瓜片放在杯子里泡一整天,这在绿茶中确实很特别。
|清代袁枚著《菜单随园》
20世纪初,六安瓜片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茶,“形美、香高、味浓”是其显著特点。
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泸州六安茶”的记载。明代被誉为“天下第一茶”,清代更是百年贡茶,是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所列名品。
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銮瓜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2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项目,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位列其中。
现在,为什么六安的瓜片虽然好喝,但真正喝的人并不多?
由于六安优质瓜片产量稀少,谷雨前后采摘周期只有十天,方圆产区只有几十公里。
此外,瓜片的制作特别复杂,上市时间较晚,在商业竞争中显然不占优势,甚至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存在问题。
要找到一款正宗的、有代表性的瓜片茶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一条生活馆携手“淘茶集”团队,有幸邀请到六安瓜片非遗传承人吕本坤先生为大家带来2024年六安瓜片雨前茶,并在一条生活馆发起众筹。
根据不同的采摘时间和树龄分别确定
雨前和首次采矿有六种选择:
2024年下雨前,六安瓜片80g。
2024年下雨前,80g×2个六安瓜。
2024年下雨前六安瓜片80g×4。
2024年首次收获105克老枞六安瓜片。
2024年首次采摘老杉木、六安瓜105克×2片。
2024年首次采摘老杉木、六安瓜105克×4片。
茶园的第一波采摘预计在4月中旬,茶产品的生产与众筹同步进行。众筹后,您可以享受这款“海藻香”。不要错过!
2024年,六安的甜瓜在雨前收获。
这种浓郁香甜、沁人心脾的六安瓜片有初摘和雨前两种选择,从包装上就有所区分。
“头彩”档105克装,包装为蒲篮和德化白瓷。
篮身由福建泉州的蒲草制成,由当地农村工匠专门制作。它简单而优雅。
白瓷茶壶壶身在泉州德化窑超高温烧制。温润柔和,亮白如玉,易于养护,是始于汉代的一种传统釉色。
它既是茶具又是装饰品。当茶叶完成后,它可以用来储存茶叶或作为茶具的存储。水箱盖由实木制成,经过清漆处理,坚固耐用,很好地保留了原木的纹理。
配套的铜茶规则有很重的重量,背面的锤子纹理和适当的细节。
“首采”普草篮附有相应的收藏证书,证书上有茶叶信息、当年采摘量、匠人介绍等内容。
一证一码,溯源保真,货真价实,非常适合自饮和送礼!
“雨前”瓜茶的推荐包装方案,原由“淘茶集”团队设计师手绘。
图为六安瓜片的制作形式,采摘、油炸、烘烤的过程跃然纸上。
|设计手稿
融合铜头山、蝙蝠洞、响洪甸河等景观场景,再现清代鼎盛时期六安人民的艰苦生活。
放在茶席上,仿佛能听到河水涓涓流淌,鸡犬相闻,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浓茶雾空。
香高味长,一口留住春天。
在这次众筹活动开始时,特意挑选了古树的茶青制作,一年只采摘一次。
干茶条条索紧密打结,无芽无梗,大小均匀,色泽鲜绿,有薄霜,颜值高。干茶两面翻向中间,这是手工制作的证明。
稀奶油富含黄酮苷、咖啡碱、儿茶素等物质,是六安瓜片独特香气的来源。
注水后,卷曲的叶片在水中翻滚并逐渐散开,兰花、栗子和海藻的香味零星而有层次感。
叶底翠绿鲜嫩,丰满丰满,说明用料讲究,品质上乘。
茶汤黄绿色,清澈,芳香绵长。当你喝一口时,你会被那股霸道的香气所折服。
香醇的汤汁一下子占据了味蕾,唇齿间萦绕着淡淡的兰花香,回味悠长,一股甜香从喉咙中喷涌而出。
核心产区,制作优质好茶。
六安瓜片的主产区很窄,只产于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区,在方圆也只有五六里。其中,蝙蝠洞、旗头山、响洪店为核心产区。石婆店和独山是崴山的扁形茶。
蝙蝠洞是核心中的核心。这座山的海拔比周围高出约300米,茶叶特别肥美。
|六安市金寨县响洪甸水库20世纪50年代,为了治理淮河,在这里修建了大坝。
对于茶树的生长来说,这里的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山区天气寒冷,常年多雾多雨,减弱了阳光直射,形成散射光,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每年谷雨时气温回暖,就可以采茶了。
六安瓜片众筹的原材料全部采自六安市金寨县蝙蝠洞产区,这里是核心产区的核心,严格按照单叶标准采摘。
该品种为当地原生老杉木品种,树龄长,胚乳丰富。经过7道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原汁原味的传统瓜茶味道得以还原。
众筹前拍的六安瓜片,是卢本坤老师自己做的。
六安传统手工瓜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吕本坤,国家一级品茶师。
他出生在六安一个百年制茶世家。早在清朝同治年间,陆家家族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六安茶的制作技术,至今已经传承了五代。
陆老师小时候跟着祖上学习传统制茶技艺,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
|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内景拍摄。
如今,他还创办了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通过藏品、历史文献和文物讲述瓜片茶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和茶道变迁。
六安瓜片这次众筹前摘的,是陆老师做的。精湛的制茶工艺,代表着优质六安瓜片的味道,让你品出晚春的味道。
六安瓜片茶的加工工艺
六安瓜片是炒青绿茶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味道不仅源于产地,还与其多次繁殖的生产技术有关。
前后花了一周时间,经历了采摘、拉件、烹饪、拉火等七道工序才算成功。
|“拉老火”的核心流程需要往返100多次。
“拉老火”的核心技术不仅考验茶人的技艺,更需要精力和耐心。
|采摘分离的单个新鲜叶片。
挑选和拉动:
六安瓜片开在谷雨时节,此时的茶叶内含物丰富,香气浓郁。采摘标准主要是一个花蕾,两三片叶子,摊开晒干,然后人工采摘。
注:拉是指去掉芽尖和茶梗,分出嫩叶和老叶炒烤瓜片。
|入锅翻炒
炒制:瓜片的杀青分为生锅和熟锅,两者搭配使用。先炒生锅,再炒熟锅。
未煮熟的锅温度在100℃以上,起到杀青的作用。炒至叶子变软,然后转移到煮熟的锅中。煮锅的温度为90℃,主要是成型和油炸,取出时也要控制含水量。
|准备好老火的炭炉。
烘焙:
毛火:在烤笼中使用炭火,将烤顶温度控制在100℃左右,待烤至八九成干后采摘。
小火:最迟应在毛火后一天进行,火温不宜过高。制茶师需要不断地将茶叶摊平,直到茶叶变香并接近干燥。
老火:又叫老火,是六安瓜片的核心工艺,对茶品特殊色、香、味、形的形成影响很大。
在高温下,瓜片茶青中富含的咖啡碱析出,并迅速冷却形成晶体,这是瓜片独特口感的来源,具有霜和海藻的香味。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经验丰富的师傅配合,师傅把焙笼提起来,放在炭火上焙2~3秒钟,即放下来翻茶,依次上下提起来,边焙边翻。
每个烘干笼里的茶叶要翻五六十次以上,烘干笼要来回拉130次以上。一名烘焙工人每天要行走10多公里,温度高达600摄氏度。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当茶香渐渐弥漫整个厂房时,只能停下来。它可以趁热放入铁桶中,冲压并用焊料密封保存。
内容源是一个应用程序。
如果您有任何产品反馈,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