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旗袍、龙井绿茶、严松胡琤走进泰隆银行杭州分行营业厅。上海证券报记者看到,杭州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竞相展示产品,前来询价的客商络绎不绝。
这些文化元素都蕴含着故事,而故事的关键词是:普惠金融。泰隆银行杭州分行行长周跃军告诉记者,得益于普惠金融业务的下沉,今年以来,该行结合区域特点和客户需求,对营业网点功能区进行了重新调整。
营业网点“接地气”的变化是近年来银行业深耕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在上海、浙江、安徽等地进行调研,走进车间、工厂和直播间,试图通过多个样本探寻金融资源下沉浇灌“小微”的新探索。
“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报”
普惠金融的下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针对‘五大条’,我们打算在普惠金融方面重点突破业务。但这类业务客户数量多、涉及面广,耗时耗力,很多信贷员不愿意下功夫。”一位头部城商行上海分行行长告诉记者,让普惠金融下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上述行长的麻烦并非个案。记者发现,普惠金融的业务因单笔金额小、环节多而具有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收益和回报率较低的特点。尽管银行在操纵信贷资源时倾向于小微企业,但基层人员在开展普惠金融时仍心存顾虑。
“做得好就少拿提成,做得不好就要问责。”一位信贷经理表示,普惠金融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让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做普惠金融业务的基层人员的主要顾虑。今年普惠金融的考核发生了变化,月度考核、激励措施和尽职免责规则都在不断完善。
“一些基层经营机构在成本约束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增量扩张、全面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巨大压力。”华东某股份制银行普惠金融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当其普惠金融业务下沉时,银行往往面临“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的问题。
功夫超越诗歌
银行意识到普惠下沉的“新门道”
谈及普惠金融的业务应该如何下沉,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某头部股份制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给了记者三个关键词:增量扩张、价格和服务以及风险控制。
他说,他的团队已经服务了合肥高新区1000多家小微企业,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关键是要理清以上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通过走访安徽、浙江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地方分行,记者发现,不少银行正在探索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新门道”,包括“从基层到常态站”“拼服务不要价”“看技术不要砖”等。
金融服务能否真正贴近企业,取决于金融机构与企业能否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增进相互了解,积极消除信息壁垒。目前,现有银行已从常规基层变为正常。
“杭州银行的客户经理是我们下班的‘在岗’员工,大家一起上班、吃饭。”衢州一家新材料小微企业高管表示,前段时间,公司急需采购原材料、寻找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杭州银行设计“优企贷+e融资”,为该公司争取到300万元授信额度。
如何平衡利润和利润成为银行管理者的必要问题。“我们银行的贷款价格与国有银行之间确实存在差距。我们不拼价格,拼的是差异化服务,在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服务上深化企业、企业家以及企业家家属和员工的需求。”上海某城商行支行行长表示。
此外,针对“贷款风险太大”的问题,上述股份制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透露,核心解决方案是“看技术不看砖头”。一些小微企业短期内没有商业收入,可以在银行的技术流系统中评估其历史数据。
“不行我就翻山越岭。”
浦和汇的持续下沉靠的是“用心”
银行要想继续下沉,真正做到全面普及,还需要“更进一步”。
当前,普惠金融领域不断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以浙江为例。早些年,大多数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但现在大多数银行已经到达偏远的郊区县并设立网点以提供差异化服务。
银行如何进一步下沉?周跃军举例回答说,淳安县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客户经理阎春芝每年跑1万多公里山路,深入4到5个乡镇,多年来为茶农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这种需要翻过几座小山才能实现的服务,是很多银行不愿意做的苦差事。
目前,淳安县从事茶产业的人数有数万人,数千个家庭以茶为生。“别翻过这座山,我去那里。虽然每个农户的贷款需求只有十几二十万元,但事关民生,刻不容缓。”周跃军说,类似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而普惠的关键是一双脚。
这些案例和故事是银行携手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缩影,也见证了普惠金融的“活水”滋润了千家万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