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亚6月13日电。经过中国专家的培训,圣地亚哥的农民威利学会了识别土壤养分,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他还学会了使用山羊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土壤增加养分。他说:“在化肥上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投资其他农场建设。”
Willy参加了粮农组织举办的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培训,这是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项目在佛得角开展的一项工作。上述计划通过来自中国的专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以提高该国的粮食生产和营养安全水平。
这是6月12日在海南三亚拍摄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现场。新华社发(李摄)
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司司长叶安平在三亚举行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上表示,许多中国专家通过上述计划长期在非洲工作,在粮食生产、植物保护、农村能源和农业机械化等领域提供技术援助。“中国的很多农业技术通俗易懂、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对非洲来说非常实用。”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可以增加非洲粮食产量的故事继续上演。中国农科院已向9个非洲国家分发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5.7万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以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华南5号”木薯,其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
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的愿望是,不再有非洲儿童饿着肚子睡觉,所有非洲人都能吃到营养丰富的食物。“向中国学习是正确的方式。向与你相似的人学习将有更高的成功概率。”他说,中国也面临粮食短缺问题,最终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确保了粮食安全,这是非洲渴望的巨大成功。
6月12日,在海南三亚,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在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新华社发(李摄)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中非合作持续深化。2023年8月在南非举行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中方提出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加强种业等农业科技合作,助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同年11月,在三亚举行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
“将通过合作研究、种质资源交流和联合能力建设,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非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纳巴·洛科桑表示,依托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一新平台,中非农业科研力量将聚焦更多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解决方案。
着眼于非洲国家的精准需求,中非双方共同绘制了科技合作蓝图。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农科院到各省市农科院的代表详细介绍了各自机构的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从大宗作物到经济作物,从育种栽培到末端采后加工。
2024年3月28日,在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来自卢旺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学生在国际菌圃考察菌草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来自布基纳法索等国的客人表示,非洲许多国家正遭受严重干旱,迫切需要耐旱作物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专家积极响应,介绍了玉米、谷子、甘薯、高粱等作物的耐旱新品种,以及“水稻旱种”等新技术在中国的示范推广,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合作。
一些非洲嘉宾指出,合作应该是双向互利的。尼日利亚国家块根作物研究所所长切多齐·埃格西表示,希望通过种质资源交流,助力中国木薯育种创新,支持中国木薯产业发展。
中非相向而行,更多科技合作项目落地。不久,中国热科院专家将赴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与当地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其间,“中国海南-尼日利亚乌姆迪克木薯联合实验室”将揭牌,并开展合作考察尼日利亚特色木薯等块茎种质资源。(记者:钟群、赵英权、罗江、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