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新能源汽车爱好者,那么2023年是非常幸福的一年。在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国产车型的竞争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如果你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新能源汽车板块可能是2023年最不友好的板块之一。
从业绩来看,车企的表现其实已经足够亮眼。截至1月30日,Wind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板块已有18家公司披露了2023年全年业绩预告,其中14家公司业绩预喜,另有7家公司净利润翻倍。大多数车企都给出了持续高增长的成绩单。
然而,在车型百花齐放、销量“水涨船高”的同时,资本市场却一片低迷。投资者在担心什么?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前海开源基金基金经理崔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近日被《巴伦周刊中文版》和?此次召开的“新能源汽车闭门会议”指出,高增长业绩背后是资本的隐忧——在市场份额增速放缓的前提下,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正在显现。
崔陈龙认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对国内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替代,但这种替代不是无限的。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上升到40%,投资者会更加担心。即使将来渗透率提高到80%,也就是比空高一倍多一点,后面的空也不够大。”
价格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和利润约占全球汽车行业的30%,但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利润总额不到全球汽车行业利润总额的5%,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这表明,在面对利润和市场的选择题时,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后者。最终的情况是,企业的销售量大幅增加,但利润却没有相应增加,甚至有所下降。
行业前景也不明朗。“2024年,市场竞争并未停止,但仍在加剧。这些车企最近一两个月发布的新车型性价比非常高,这决定了未来汽车终端的竞争压力不会得到缓解。这引起了投资者对这些企业未来利润的担忧,进而会压制这一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资本会提前撤退,避免站在危险的墙下。”
此外,崔提醒说,过去几年,新能源行业处于快速爆发期,许多公司投入巨资扩大生产。随着市场上新产能的即将释放,供应明显高于需求,它面临着去产能的悲惨过程。在这种形势下,汽车中上游供应商也承受了巨大的降价压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周期发生逆转,以前的产能优势可能会变成劣势。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作为常规竞争手段,价格战不可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价格战带来的利润损失外,无序降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可度,损害品牌形象。
因此,对于车企来说,与“饮鸩止渴”的价格战相比,探索品牌高端化、争夺“豪华”的最终诠释权无疑是一条“艰难而正确的道路”。
此外,目前超豪华品牌在电气化转型方面进展缓慢。虽然他们已经积累了百年品牌,但他们仍然专注于燃油车领域。它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势并不明显,技术积累不够,产业链也不完整,这给中国品牌留下了崛起的空间。
在闭门会议上,碧昂卡创始人兼董事长苏伟铭介绍,2021年,市场上超过50万辆的汽车数量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如果按照平均五年的换购周期计算,未来换购需求将平均每年200万辆,其中87%的车主希望换购新能源豪华车。但目前50万元以上豪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仅为15%,远低于整体渗透率。
“在这一潜在换购需求的推动下,预计2022年至2030年价格超过50万元的豪华车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远高于整个市场3%的平均增长率。尤其是从2025年到2030年,将是豪华车市场的最佳窗口期。”
目前在30-50万区间,自主电动品牌对BBA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下一步是向5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端汽车和豪华汽车市场发起冲击,这是国际豪华品牌最坚固的堡垒和最有利可图的市场。包括比亚迪(002594)、广汽埃安的浩博、东风猛士和碧昂斯李滨汽车在内的许多品牌已经开始行动,但谁将最终赢得主流豪华车仍是未知数。
苏伟铭认为,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需要经过价格战的考验,需要经过价值战的锤炼。豪华电动车包括四大要素:经典设计、科技、智能体验和生态服务带来的独特价值。对于车企来说,要打造一个豪华电动车品牌,他们还应该具备技术路径和标准、供应链资源、产品策略和品牌运营的能力。
“尤其是品牌运营能力。豪华车和大众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品牌溢价。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说,品牌运营是打造豪华车和豪华品牌的核心能力。”他强调。
如何避免内卷,提高利润率?答案不仅是高端,而且是“走出去”。
在中国汽车出海的关键节点,苏伟铭提醒,车企不仅要考虑产量,还要考虑如何整合。在这个阶段,本地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完善的供应链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大优势。出海不再只是整车出口。更重要的是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一起走出去,在当地形成生态圈,即生态圈出海,从而更好地实现本地化。”
他进一步指出,全球化是目标,本土化是手段。如果品牌本地化是一个金字塔模型的顶端,它由生产本地化、产品本地化和运营本地化支撑。这些都离不开对当地文化和当地国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要做到这一点,依靠总部员工做研究报告是不可行的。必须有了解当地文化并能与渠道合作伙伴、政府、行业协会和媒体沟通的人。这就要求企业建立适应跨国经营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内部沟通体系,特别是管理层的跨文化领导和员工的跨文化沟通。”
该行业的新机遇在哪里?
高端化和出海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当前新能源汽车板块有哪些新机遇?
事实上,尽管与此前密集押注相比,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加谨慎,但细分赛道头部且成长性强的公司空仍有机会获得资本的青睐。
财智居私募基金董事长宋成东指出,曾经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虑因素是空、价格、品牌或性能。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智能化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产品将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以华为为代表的已经处于成熟阶段、软件能力较为突出的科技公司,无疑成为了众多需要提升软件能力的车企的最佳学习对象之一。”
孟母集团董事长吴家富告诉贺勋商报记者,随着汽车的智能化和电气化,汽车芯片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核心的车载计算芯片和控制芯片。在这些领域,一些新兴的本土芯片公司推出了高性能的车载计算芯片和控制芯片,这些芯片逐渐成为市场的焦点。
2022年,自主芯片的整体市场份额将在5%至8%之间。预计到2025年,部分芯片产品有可能实现50%以上的自主化,自主芯片的整体市场份额在20%至30%之间。吴家富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电气化和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国产车规级芯片正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除了智能和芯片,可可资本管理合伙人黄征认为,上下游产业链中核心材料和核心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也值得关注。以钠离子电池为例,由于资源限制较低,量产后价格更低,而随着全球首款钠离子电池量产车的交付,钠动力正迎来发展窗口期,或将给予市场潜在的高收益投资机会。
“此外,作为解决电动汽车车主焦虑的最终答案,该技术仍不成熟。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真正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完全意义上的量产。谁能突破商业化和产业化的难关,值得投资者长期关注。"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