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一个光伏原料生产商的自白:“抬手就能买宾利日子,恐怕一去不返了”

“我从没想过暴风雨会来得这么快。”

2023年上半年,从事钢铁再生设备制造的山东陆游再生资源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游集团)寻求转型,进军应时净化设备制造业,见证了下游光伏行业的变化。

一个光伏原料生产商的自白:“抬手就能买宾利日子,恐怕一去不返了”

陆游集团董事长的路线是来自盛产石英石的江苏东海县。这些石英石经过加工后,二氧化硅含量在99.8%以上的称为高纯石英砂,是光伏产品的原料。

“去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处于爆发期,质量好的石英砂可以卖到几千元一公斤。”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的路线。

然而,转折来得太快了。2023年第四季度,光伏全链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行业整体承压。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跟踪信息显示,2023年初至今,国内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下降66%、34%-46%、46%-52%、35%-46%。企业方面,项目减产、停产、停产、裁员的消息也不断传出。

面对变幻莫测的供求关系,路线苦笑着说:“我们的产品落地后,市场开始肉眼下滑,幸好是晚聚。然而,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想太依赖风。”

他认为,公司可以在技术和资本的支持下追求长远发展,但对于一些野蛮的企业来说,已经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2024年初,我们周围很多工厂都停产了。”

创造财富的神话

近年来,国内光伏行业迎来爆发期。

钛媒体国际智库报告显示,2020-2023年,中国新增装机年均增速超过70%,累计装机增长14倍;在海外,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继续领跑全球,产能也掀起了一波浪潮。光伏组件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5%,硅片和电池超过80%。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大”。

光伏的爆发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2023年年中开始,从决定转型建厂投产,再到产品落地、业务接洽,只用了半年时间。这种紧迫感一方面基于公司之前在钢铁设备生产方面的扎实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下游光伏企业需求的井喷。

“转型初期,团队建设难免不成熟。我们招聘人才,寻找原材料,同时生产设备。”按照路线,市场供不应求,忙得顾不上公司运营的细节。做产品才是重中之重。“没必要卖产品,但优先考虑管理制度的建设,没有实质性意义。”

路线指向停在一旁的商务车:“这车才买了半年,已经跑了10万公里了。我们日以继夜地参观工厂、寻找人才,就是一个见证。”

应时某行业从业者李智(化名)告诉时代周报,风口带来了财富。他说,掌握应时净化的技术总监年薪200多万很正常。副主任级别的人年薪可以达到几千万、上百万元,技术工人月薪不会低于2万元。"由于工业的巨大需求,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也上升了."

李智透露,应时净化设备制造业务的一般毛利率在20%-30%之间。“这个数字不高,大家的利润都是看成交量。毕竟订单太多,下游光伏企业因为产能需要,往往会要求上游企业把石英管、坩埚等产品卖给他们。”

供不应求,一些小规模的家庭作坊也成为光伏企业青睐的合作伙伴。

“随着光伏景气度的上升,东海出现了一批技术和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厂,为下游光伏企业提供器件产品。”李智说,即使这些小规模制造商在资质和技术上没有优势,但订单并不短缺。这类作坊占东海县光伏器件产业的近60%。

李智还提到,很多在东海靠制造光伏器件发家的人开着宾利和劳斯莱斯,喝着一瓶价格高达5860元的华庭葡萄酒。"对他们来说,BBA和茅台不再是高消费."

行业放缓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四季度以来,光伏产业链厂商业绩增速集体放缓。

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稳步增长8.21亿元、16.1亿元和17.78亿元,而第四季度净利润为8.36亿元,同比增长72.49%,明显慢于全年300%以上的增速。

今年一季度,应时总营收3.94亿元,同比下降6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80.70%。应时解释称,光伏市场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公司光伏业务板块相关产品的市场销量大幅下降,导致一季度业绩同比下滑严重。

另一家光伏设备制造商晶盛机电近日终止了子公司美晶新材募资15亿元进入科创板的计划。

时代周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晶盛机电,对方解释终止原因主要是政策和环境。“新‘国九条’发布后,交易所并没有特别鼓励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其次,基于光伏板块的低迷,公司也担心得不到匹配的估值。”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情况可能更不乐观。

“小作坊正在加速退出。”李智说,“一方面,这些小作坊使用的材料并不考究,系统也不完善。即使把产品价格压得很低,对于下游企业来说,也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后期维护;另外,小作坊现金流不稳定,难以匹配下游企业的需求。”

光伏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现在格局已经重塑,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在收紧。

据国际能源网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德克士、恒星科技、CSG A、亿晶光电、甘井园、应时、通威股份、普路通、捷嘉威创、鄂能等10家光伏企业终止融资计划。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都变得谨慎起来。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创创能源、中节能太阳能、京运通、欧晶科技、大全能源、惠能科技、京山轻机等多家产业链企业宣布延期生产,江苏阳光200亿项目宣布终止投资。

行业回落,也有不少企业选择逆势扩产。

今年2月,太阳能光伏板制造商阿特斯宣布,计划总投资96.3亿元在淮安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同月,另一家光伏巨头爱旭也正式宣布了近百亿的扩建项目。

隆众资讯光伏行业分析师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逆势扩张是高风险策略,企业要衡量包括技术路线、市场需求、企业财务状况在内的诸多因素。”

方认为,当前光伏产业链企业的现金流健康非常重要。“企业出清产能大概有三条路径。一是不盈利的生产线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出售或关闭;其次,与其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享资源和市场;最后通过迭代技术降本增效,减少过剩产能,培养差异化。”

“对于追逐风口的人来说,举手就能买宾利听华三的日子大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李智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