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1

6月19日,比亚迪公关部总经理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悬赏500万。有很多公司悬赏征集线索,但像比亚迪这么大的悬赏很少见。比亚迪为何重金悬赏?有业内人士表示,一切起源于“天下公关”由来已久。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2

这已经不是比亚迪第一次重金悬赏征集线索了。2021年,比亚迪悬赏一百万征集线索。2023年底,李云飞通过微博发文声讨同行的恶意抹黑行为。李云飞说,“汽车人提到最多的词就是‘量’,量的技术、产品、价格、营销甚至已经到了下限。竞争激烈或者说离谱的程度是我入行的原因。如果是产品卷级,那就是掌声!但如果量的下限,那就是轻蔑了!”这说明比亚迪对水军和黑公关很愤怒,尤其是对到处批判和批评比亚迪,不敢提比亚迪的车企和媒体。李云飞还透露,“已经收到很多提醒:某车企正在利用黑公关贬低、践踏、恶意诋毁我们的品牌和产品。”

其实比亚迪能“滚产品”和“滚技术”,是因为比亚迪真的有底气。在R&D投入超过1000亿的真金白银,挂在总部大楼墙上的专利证书就是比亚迪的自信,所以业内有很多声音认为市场更需要一个理性的声音,比亚迪不需要害怕说闲话。

任磊的言论经不起推敲。

2024年6月14日,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举行,为期三天。轩辕派掌门人、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贾柯(有自媒体称他为“博士”,在活动现场介绍中暂时不称“博士”),现场进行了“反卷演讲”,提出了内卷化的六大表现和三大危害,希望行业不要这样做。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3

贾可在论坛上所谓的“中国汽车工业六大内卷化现象”看似客观,也被一些人誉为“汽车工业的告密者”。但业内专业人士看到的是,贾柯是为了流量充裕而“挥大棒”或求热度,他的发言充满了“影射”,尤其是他发言的PPT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根本称不上客观表达。

贾可提到的六个内卷中,一个是量的成本,偷工减料,造假售假;第二种是体量技术:哄骗合伙人,复制技术;第三,资金量:拖欠货款,代币送达;第四,卷用户:平息事端,甚至蒙蔽;五、卷与卷的关系:上下移动,达到两端;六、舆论量:混淆视听,水军占上风。从以上六个方面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是客观陈述,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贬义词。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个词用在特斯拉身上,一封律师函就注定了。网友可以看出他针对的不是特斯拉,而是比亚迪,虽然他在演讲中没有提到比亚迪。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4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5

做出这样隐晦的指责真不光彩。有网友质疑,作为知名媒体人,如果知道对方制假售假,有证据为什么不实名举报?也有网友翻出了之前贾柯和比亚迪的过节。2016年,贾可和比亚迪差点对簿公堂,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贾可的真名其实是于勇。

2016年4月22日,于勇(以下简称贾可)因一篇关于太原出租车司机猝死的文章大做文章,捏造信息为“出租车司机被车电死”,被各网络媒体转载,对比亚迪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当时比亚迪还专门发布了相关法律声明。随后,比亚迪法务部介入,对《汽车商业评论》/贾可追究法律责任。同年12月23日,贾在《汽车商业评论》发表道歉声明。

不管贾柯道歉声明的诚意如何,仅仅从一个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出发,不经证实就传播不利于比亚迪企业形象的言论,已经失去了客观性和严谨性。但贾可8个月后姗姗来迟的“道歉声明”,足以说明他承认自己之前发布的“未经核实”、“顺手”、“马上”(道歉声明见下图)的东西是谣言,否则不会公开道歉。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6

当时贾可是迫于压力才道歉的,或者是想免于诉讼甚至坐牢。其实大部分网友都能看出来,贾柯的道歉并不“真诚”,至少道歉的文笔和措辞远没有达到他新闻学博士应有的水平。无论如何,贾可这次在比亚迪身上输了“场”。从那以后,贾柯和比亚迪的关系就非常微妙。作为《汽车商业评论》的主编,他主导的奖项和论坛忽略了比亚迪的“刻意回避”和“春秋笔法”。无论比亚迪表现如何,其轩辕奖和金萱奖都不是比亚迪可以获得的,甚至比亚迪都不在名单和评选范围内。作为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前十的车企,直接被奖项榜单忽略。不清楚是个人怨恨还是其他原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贾柯只用了八年。虽然这次论坛没有提到比亚迪的名字,但从全网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或许可以理解他是在“暗示比亚迪”,潇湘晨报在《贾柯的反内卷,格局有点小》一文中明确指出贾柯“反内卷”的每一个字都在影射比亚迪。

至于轩辕大学或者轩辕大学,反正没有办学资质,大量媒体称之为“文凭作坊”也不为过。能充当“轩辕大学校长”并在此时与比亚迪有过恩怨的人,究竟是为了泄愤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也有大量媒体为比亚迪客观报道此事,并指出市场更需要理性的声音,而不是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判断。

质疑“指向性指桑骂槐”背后

不可否认,比亚迪的强势崛起,滚动的价格,滚动的技术,必然会动一些人和企业的奶酪,以至于会招来很多人的恶意抹黑。就连本次“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部分与会者也对比亚迪有“指向性评论”,充满质疑。

据《汽车商业评论》6月28日上午7: 04发布反卷言论后,作为主编,贾可并不认为自己的谣言侵权行为是恶劣的。文章轻描淡写地用了“立即删除”“及时纠正”,连贾可写道歉声明都用了双引号。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7

文章称,贾柯遭遇了成千上万次“网络风暴”,并列出了各种作者和媒体。虽然有些是直接换成XXX,我不知道贾是有意秋后算账还是靠卖苦情博取同情,但可以肯定的是,贾柯在个人恩怨的情况下,声音是不公平的,或者说他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如果贾柯能判定比亚迪“六宗罪”,他能做什么?要知道,这已经是他和比亚迪“结怨”的第八年了。

无独有偶,在论坛结束后不久,长城汽车新车发布会上,李瑞峰突然与贾可“定向指指点点”保持一致,甚至试图“掀桌子”。贾柯与长城汽车的关系不得而知。但从6月5日轩辕智学发表的《营销,战略还是战术——巨浪五号长城汽车课程节选》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城董事长魏建军的身影。魏建军和贾可并排坐,魏建军能在百忙之中出席贾可的活动,对贾可来说应该是相当有面子的。结合长城去年对比亚迪的报道,最近从“打牌”变成了“敲桌子”。贾柯在这个精致的时刻发出了声音。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广大网友可能有自己的判断。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8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9

八卦比亚迪硬实力怕什么?

贾可“愤慨”地痛斥某车企涉入太深,还大声喊着“反涉入”。比亚迪和贾可对“涉及”这个词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

从比亚迪李云飞的公开讲话中可以看出,比亚迪其实是想通过技术创新把行业带向一条自强之路,这一点从比亚迪的技术从何而来就可以得到印证。比亚迪的技术不是偷来的,而是投入巨资研发的。

财报显示,2017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在R&D费用的总投入高达986.43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比亚迪R&D费用为106.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以此计算,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R&D费用肯定超过1000亿元。比亚迪的R&D投资甚至超过了一向以高R&D著称的特斯拉..

2023年,特斯拉的研发支出为39.69亿美元,少于比亚迪的395.7亿元。此时,特斯拉的R&D比例仅为4.1%,不及比亚迪的5.2%。比亚迪2024年第一季度在R&D的投资为106.1亿元,再次超过同期特斯拉的11.75亿美元。在本季度,特斯拉的R&D占比为5.4%,远远落后于比亚迪的8.49%。

任尔东南西北风,中国汽车的技术硬实力何惧嚼舌根?-图10

研发支出超过1000亿是什么概念?以比亚迪的“朋友”长城汽车为例。由于财报显示R&D费用,长城汽车在R&D的总投资为318.4亿元。R&D的投资不到比亚迪的三分之一。2020年至2022年,比亚迪R&D费用分别为85.6亿元、106.3亿元和185.5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5.46%、4.92%和4.77%。2023年,比亚迪R&D费用为395.7亿元,R&D占比大幅提升至6.5%。同期长城汽车研发支出为30.67亿元、44.90亿元和64.45亿元,占比分别为2.97%、2.74%和4.69%。2023年长城汽车研发支出80.54亿元,占比4.65%。比亚迪的R&D比率在上升,而长城汽车的R&D比率在下降。

如果稍微刻意与长城汽车相比,与另一个民族品牌长安汽车的研发支出相比,2017年至2023年,长安汽车的研发支出为256.7亿元,加上2024年一季度的研发支出15.44亿元,长安汽车自自身财报显示研发支出总额为272.14亿元,约为比亚迪的四分之一。

比亚迪的高R&D投入带来了技术创新和更新。《新浪财经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一文中引用的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31日,汽车行业共有175家公司,这175家公司共申请了57948项发明专利,其中167项申请了发明专利,另外8项未申请。平均每家公司申请331.13项发明专利。其中,比亚迪以9384项专利位列第一,江淮汽车以6062项紧随其后,长安汽车以4072项专利紧随其后。比亚迪专利数量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8倍。

在比亚迪(上市主体)的所有发明专利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专利是“一种不锈钢清洗剂及不锈钢清洗方法”,专利申请号为“200910189826”,申请日为2009年8月28日,引用69次。比亚迪在R&D的巨额投资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800V高压平台、boost快充、双枪过充、复合直冷、自热等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让比亚迪秦L DM-i的续航超过2100公里,经受住了众多车评人的评价。

比亚迪拥有海量的专利和创新技术,并没有损害市场。降价是市场的正常反应,降价的不止比亚迪一家。特斯拉、宝马、丰田、大众都在降价。这些车企从来不叫“内卷”,比亚迪的降价被贴上了“内卷”的标签。这种双重标准让很多网友为比亚迪叫苦。

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者吕魏超指出,比亚迪此次降价是由电池等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以及供应链完善后自身成本大幅下降推动的。比亚迪降价打击了BBA等车企的高溢价,也让消费者真正从中受益。一些反对比亚迪“滚”或者本来可以躺着赚钱的车企动了蛋糕,利益受损,于是不遗余力地高喊“反滚”。如果roll-in能让其他车企推出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消费者买得起的低价车,这样的roll-in市场应该是受欢迎的,有利于行业发展,也符合国家新能源的战略方向,也是比亚迪。

另一方面,高喊“反内卷化”的人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尤其是知道内卷化有利于消费者的媒体人,因为媒体最应该保护弱势群体和消费者,应该和消费者站在同一战线,而不是其他人。

历经千锤百炼依然坚挺,东西南北总是风大。不管别有用心的人怎么说,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国产车企应该得到尊重。这些企业不畏艰难,敢于挑战,敢于突破,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设计、市场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就是不能抹杀和掩盖的。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内一些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车企是我们民族工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国内车企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支持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市场更需要理性的声音,而不是带着私怨和别有用心去“瞄准”,这样不仅失去了格局,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作者|包尔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