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周春梅
从进出口总值来看,中国十大外贸城市大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意味着离国际市场更近,也意味着能够更快地察觉到潮水的流向,更切身地感受到外贸的冷暖。
上海和深圳一直是中国外贸城市中最耀眼的两颗明珠,一颗在黄浦江畔,一颗在深圳湾畔。它们在“外贸第一城”的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近日,今年前4个月主要城市外贸数据出炉。深圳进出口总值达1.41万亿元,以0.02万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上海。时隔近十年,它重新夺回了进出口总值第一的称号。
这一变化不仅是由两市贸易主体的差异造成的,也揭示了在当前新形势下,外贸方式的不同和外贸伙伴的构成将直接影响进出口的表现。对于外贸城市来说,如何把握控制潮流流动的变量是决定其外贸韧性的关键。
深圳外贸再次跃居全国第一。
刘易峰是上海人,在深圳做外贸。2020年,他偶然来到深圳,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几年后,整个行业的活跃和热情以及从业者的灵活和敏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上海时做了行业研究,比较了两个城市的特点。他告诉记者,上海很多公司本身没有跨境电商业务,他们是后来才扩张的,而深圳的个体户专门做跨境电商。“总体来说,深圳的氛围更浓。”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对外贸易形式。虽然不能代表深圳外贸行业的全貌,但刘易峰的感受是深圳外贸行业繁荣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1.41万亿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出口8933.2亿元,增长33.9%;进口5172.6亿元,增长28.4%。在十大外贸城市中,深圳的进出口总额和增速、出口总额和增速、进口增速均排名第一。
这也是2015年深圳被上海超越、时隔近十年重返榜首的一年。事实上,今年以来深圳外贸一直保持较高增速。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和一季度,深圳进出口分别为6751.8亿元和1.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28.8%。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也是深圳十年来首次同期突破万亿大关。
据上海海关数据,今年1至4月,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微增0.1%。其中,出口5530.7亿元,下降0.4%;进口8359.7亿元,增长0.4%。与深圳相比,上海进出口总值仅为0.02万亿元,但增速呈现明显疲态。
影响潮流。
四个关键变量
对于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外贸行业来说,潮起潮落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成因。记者发现,今年前4个月深圳外贸反超上海,也是多重内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部因素来看,第一个变量是贸易主体。“深圳的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0%,而上海一半以上的进出口来自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相比之下,上海作为外资企业的聚集地,近年来更容易受到地缘格局和国际博弈的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丁浩源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1万亿元,增长48%,占深圳进出口总值的71%同期,深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450.1亿元,增长5.3%,占比24.5%。相比之下,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4338.8亿元,增长1.6%,占进出口总值的31.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958.4亿元,下降1.8%,占比57.3%。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的大幅增长为深圳进出口总额提供了最大的增量。
其次,贸易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深圳跨境电商逐渐发展成为活跃的新兴业态,是拉动深圳外贸增长的新引擎。去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265亿元,同比增长74%;今年一季度,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95%。“去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出口超2600亿元,同比增长超42%。虽然也表现不错,但远不如深圳抢眼。”丁浩说。
婴儿用品、园艺工具、儿童玩具、手工刺绣、电子设备配件...刘易峰目前经营着四家亚马逊商店,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他告诉记者,由于背靠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周边有很多工厂,比较商品和购买商品非常方便。上海的跨境电商公司往往专攻某一类产品,品类相对单一。同时,因为深圳做跨境电商的人非常多,大家对信息都非常热衷。“亚马逊上有什么新趋势?深圳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能力都比上海强。”
第三,贸易伙伴之间的差异。深圳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香港和美国,前4个月深圳对东盟进出口增长47.1%。上海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东盟和美国。前4个月,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下降9.9%和3.2%。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许多中国企业选择在东盟投资。“东盟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上海相比,深圳与东盟之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一体化程度更高。深圳对东盟的投资促进了中间贸易的不断扩大,成为深圳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民营企业是“出海”和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作为民营企业较为发达的城市,深圳的增长势头自然更猛。
以深圳新能源汽车民营企业比亚迪为例。去年,比亚迪宣布将投资45亿元在巴西建立由三家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许多国家都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在巴西设厂可以减少当地关税的影响,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如果你不在当地投资建厂,你可能一辆车都卖不出去。工厂建成后,不仅将扩大以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为代表的中间产品贸易,还将带动供应链出海,进一步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王镇说。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批发商和零售商明显开始了补库存周期,制造商的库存也在见底并有上升趋势,海外大宗商品需求复苏对中国出口有利。丁浩表示,上海外贸兼具进出口优势,出口额长期位居全国第二,进口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背靠珠三角、毗邻香港,深圳制造业规模庞大、民营企业众多,已连续31年成为第一大出口城市。在此背景下,深圳将更多受益于其在出口方面的突出优势。
外贸城市如何升级?
自我发展复原力
“事实上,十年前,深圳也经历过外贸增速下滑。当时,深圳的进出口有相当比例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2014年前后,随着一批电子信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公司转移,深圳外贸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缓慢增长的过程。”王镇说。
东方十年,西方十年。外贸大潮始终在流淌,城市之间的格局也在不断重塑。翻看多年来多个外贸城市的进出口数据,城市之间换来换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马拉松比赛不仅考验城市长期发展的积累和后劲,更考验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智慧和灵活性。深沪外贸发展格局的变化能给外贸城市提升韧性带来哪些启示?
“要不断通过创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让更多优质产品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王镇说。数据显示,前4个月,深圳出口机电产品6076.5亿元,增长18.9%,占出口总值的68%。其中,无人机、视听设备及零部件出口分别为41.5亿元和258.6亿元,增速分别为42.1%和25.2%,势头迅猛。王镇认为,只有通过创新研发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我们才能满足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并增强我们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王镇进一步分析说,创新不仅指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深圳大力培育和发展跨境电商新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记者注意到,在“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大放异彩的同时,深圳的“老三样”(服装、家具和家用电器)也成功翻红。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深圳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203.7亿元,同比增长75.1%。其中,纺织服装类为367亿元,同比增长67.3%;家具为181.9亿元,同比增长141.2%。王镇表示,除了海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欧美库存的补充,跨境电商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深圳和佛山“一升一降”的对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佛山是老牌制造业城市和外贸强市,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家具、家电、陶瓷等产品的出口曾是其外贸名片。但今年一季度,佛山家具及其零部件、陶瓷制品、灯具及照明装置及其零部件出口分别同比下降47.5%、51.6%和73.6%,全线“熄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对此进行了分析。目前,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流向成本更低的国家。佛山传统产业占比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佛山很多工厂更擅长订单生产,不掌握销售渠道。在跨境电商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传统的外贸模式更加不堪一击。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持续优化外贸结构、不断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也十分重要。“在外贸伙伴方面,上海对欧美外贸依存度下降,对东盟进出口由降转增,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丁浩认为,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且潜力巨大,而非洲市场因其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速度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未来,上海应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努力抓住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
此外,王镇强调,各地要合理安排外资和外贸的关系。“过去,许多城市对外资保持沉默,担心它会带来产业转移和空集中,并影响下游最终产品的对外贸易。但是,近年来外资实际上对出口产生了一些促进作用,因为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中间贸易是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王镇表示,为进一步稳固“外贸第一城”地位,深圳要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四个“组合拳”,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创新中心、生产基地、仓储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深圳优势工业品和时尚消费品的全球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全球市场的“深度”。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