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6月18日热点问答|日本正在蔓延的“食人”传染病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郑虔
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1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俗称“食人感染”)病例已超过1000例,达到1019例,超过去年的941例,创下历史纪录。
这种听起来很可怕的感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今年案件这么多?如何预防“食人族”感染?
什么是“食人”感染?
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数据,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突发性感染性休克。初期症状一般为咽痛、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低血压等败血症症状,随后可出现软组织病变、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衰竭。患者从出现症状到休克、多器官衰竭仅需24至48小时,死亡率高达30%,因此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族”。
其实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每年冬春季儿童流行的链球菌性咽炎,夏秋季儿童易患的传染性脓疱病、猩红热等,都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由链球菌引起的最严重的侵袭性感染。
那么为什么常见的致病菌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呢?一般认为,宿主对链球菌产生的肠毒素的免疫过度反应是“食人”感染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病程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而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约30%的患者即使治疗后仍死亡。
为什么今年感染病例这么多?
食肉菌感染并不是一种新型感染。据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称,1987年美国报告了第一例,后来欧洲和亚洲也报告了病例。1992年报道了日本的第一批典型病例,此后每年确诊约一两百例。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
该研究所3月底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与之前的报告相比,今年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食人”感染病例大幅增加,达到60%。从A组溶血性链球菌分离的菌株来看,约有一半是M1UK谱系菌株,产生大量毒素,容易传播。
此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流行也被认为是“食人族”感染病例增加的一个原因。该研究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6月3日至9日的一周内,日本各指定医疗机构平均报告4.87例A群链球菌性咽炎,约为2023年同期的3倍。可见,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目前在日本普遍存在。
哪些人容易感染,如何预防?
据日本国立感染病研究所介绍,“食人”感染的传染途径一般是通过鼻腔和咽喉粘膜内的飞沫以及通过与伤口的接触进行传播,因此溃疡性皮肤病的人、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最近感染过带状疱疹、水痘等容易引起皮肤溃烂的疾病的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酒精依赖的人以及通常使用止痛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人。
与儿童易受咽炎等常见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同,“食人菌”感染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今年日本50岁以上的感染者有所增加,尤其是70岁以上的感染者比往年有明显增加。日本专家表示,今年年纪越大的人,越需要防范“同类相食”。
由于“食人”感染发展迅速,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但感染初期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日本专家说,“食人者”感染的一个特殊症状是疼痛,而且多发生在四肢。所以要注意手脚有没有疼痛肿胀,不要忽视强烈的咽喉痛。如果出现高热谵妄或伤口肿胀扩散迅速,应立即去医院。此外,勤洗手、戴口罩等日常防护措施对预防感染也有效。
在治疗方面,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数据,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应对“食人者”感染的首选;鉴于该病的脓毒性症状,有专家建议使用克林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