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罗3月10日电题:沙伊和解一周年,中东呼唤更多和平力量。
新华社记者李睿
3月10日是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达成恢复外交关系协议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年中,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双边关系继续改善,地区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方案在这一成功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中国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认可。
克服历史恩怨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支持下,谢伊达成了《北京协议》。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在中方见证下,沙伊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自即日起恢复中断7年的外交关系。根据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联合声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同意激活两国于2001年4月签署的安全合作协定和1998年5月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和文化领域的总协定。
一年来,沙特和伊朗跨越恩怨、相向而行,实现历史性和解,两国在外交、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进入“快车道”。两国重开大使馆并互派大使,伊朗总统莱希访问了沙特阿拉伯。在经济领域,沙特驻伊朗大使阿卜杜拉·安子表示,发展与伊朗的关系是沙特“2030年愿景”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化体育领域,亚足联去年9月宣布,沙特与伊朗国家队和俱乐部队的比赛恢复主客场制,不再使用中立场地。在地区事务中,两国也进行了直接沟通和立场协调。对于新一轮巴以冲突,双方强调应尽快结束冲突,强调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并呼吁伊斯兰世界团结起来。
伊朗外交政策专家阿巴斯·阿斯兰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所有这些事态发展都表明,伊朗和沙特正在推动双边关系。“两国之间的和解程度甚至比最初预期的还要深。“
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在过去的一年里,伊朗与中东许多国家的关系都有所改善。伊朗和苏丹恢复了外交关系,莱希和埃及总统塞西在沙特首次会晤,伊朗还与沙特和阿联酋围绕自由经济区进行了合作谈判。
中东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和解进程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大家庭;卡塔尔和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叙利亚和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已恢复外交关系或实现关系正常化。在去年5月举行的第32届阿盟首脑会议上,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强调,和平、团结、合作和建设符合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利益,“我们不会让这一地区成为冲突地区”。
沙伊和解一年后,中东政局正在发生变化,中东国家在国际和地区多边组织及合作机制中的作用也在增强。沙特的外交战略更加独立和多元化;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在乌克兰危机和苏丹冲突等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挥作用。伊朗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应邀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伊朗中国友好协会驻华文旅代表哈利菲·侯赛因表示,当前,新一轮巴以冲突外溢风险加大,红海危机加剧。在此背景下,在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伊朗和沙特持续改善关系,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路更有吸引力。
中国一直是积极、善意和可靠的调停者,坚持政治解决所有热点冲突。沙伊和解是对话与和平的伟大胜利,是中国特色解决热点问题的有益实践,为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树立了新典范。
去年12月,中国-沙特阿拉伯三方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沙伊双方均表示致力于全面执行《北京协定》。中方强调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沙特和伊朗继续采取步骤加强关系。
沙特利雅得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认为,中国成功斡旋沙伊复交不仅是三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在中东地区的成功实践。中国一贯支持中东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中国的安全观和发展模式与中东国家和平发展的诉求不谋而合,赢得了地区国家的信任和认可,使地区国家和平发展的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政策和倡议着眼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为实现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这与西方大国以军事力量干预中东事务完全不同。
开罗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努哈·巴基尔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阿拉伯国家认为中国是一个真诚的伙伴,中国的外交和政治道路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模式。(参与记者:胡冠、沙达提、赵文才、董秀珠、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