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发改委、央行、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发声

解决小微企业“贷中贷”的痛点!国家发改委、央行、金融监管总局集中发声。

“银行在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包括一些大学生提供经营贷款时,并不了解整体信用状况和资产情况,个人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这是非常大的堵点,也是非常大的‘痛点’。”

发改委、央行、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发声

4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春林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发出上述感叹。他表示,为解决这一痛点,国家发改委于今年1月2日正式发布了“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借助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帮助中小企业以“信”换“贷”,即以信用换贷款。

两个国家顶级信用信息采集平台有望实现双向互联互通。

“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有征信系统,国家发改委有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两个平台是我国顶级的信用信息采集平台。这两个平台未来也将双向连接。现在信贷平台已经向银行开放。”李春林说。

信用信息是信贷融资的基础。李春林表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目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企业登记、纳税、用水等各类信用信息780余亿条。

不过,李春林也提到,目前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共享仍然不足,现有的共享信息不足以支持金融机构对经营主体做出准确的信用评估。因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建设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化水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归集共享,进一步扩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对企业关键人员信息,

同时,应在国家层面加大“总对总”共享力度,加强数据质量协同治理。目的是减少本地重复采集的工作量,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上述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双向沟通是今后这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李春林表示,进一步提高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质量,需要加强数据质量协同治理,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完善信息更新和维护机制。未来将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频次不足、接口调用能力不足、部分公用事业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各地要在12月底前完成平台整合。

除了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各类信用信息外,建设国家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指导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也是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信息的‘烟囱’太多了。”李春林表示,地方融资信贷服务平台重复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多个功能类似的平台,导致信息重复采集、金融机构多头对接、企业多头注册,既增加了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的负担,也导致平台信用体验和运营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提出以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建设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连接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形成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作为向金融机构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

1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

李春林指出,建设该平台的目的是实现政府数据资源的集中高效利用,使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数据。

不过,李春林也强调,“仅出口”有三个限定条件:一是政府部门,二是中央集权,三是公共信用信息。

关于地方融资信贷服务平台的合并整合,李春林强调,这次平台优化整合不是概念上和逻辑上的整合,而是实质性的整合。

一是主体唯一,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唯一的名称和唯一的运营主体,不得以所谓的“互联互通”“统一出口”“统一标准”替代一体化;

第二,资产转移。综合平台的各类资产应归类为预留平台;

第三,数据传输。整合平台收集的信息和融资有效性数据应整体转移到留存平台;

四是明确责任。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协调本地区平台整合工作。

根据方案,今后一个省原则上只保留一个省级平台,市县平台最多不超过一个。所有地方平台将统一纳入全国综合平台网络,并实行清单管理。各地要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平台整合。

2018年以来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累计下降3.15个百分点。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4万亿元,同比增速21.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利率为4.42%,较2023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自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51个百分点。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负责人严丰在会上表示,今年金融监管总局将要求银行做到保数量、稳价格、优结构,同时优化三项监管制度,改善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良好环境,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保数量、稳价格、优结构”是今年普惠信贷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方面:

“保数量”即保持普惠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稳物价”是稳定信贷价格,引导银行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要求银行严格规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优结构”是指优化信贷结构,增加首贷和续贷,增加小微企业公司贷款。

同时,落实党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突出支持科技创新、专业化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项目研发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

严丰指出,除信贷支持外,金融监管总局还鼓励银行构建“信贷+”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结算、财务咨询、汇率对冲等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

此外,严丰透露,金融监管总局今年将优化三大监管体系。

一是修订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丰富评价维度,突出服务效果评价,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二是修订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根据小微企业贷款特点完善差异化分类标准。

三是优化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细化尽职免责认定标准,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制度相结合,更好地保护尽职授信人员的积极性。

央行:研究推进中小企业支付资金流信息共享应用。

《建议》提出,坚持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金融基础设施定位,为金融机构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信用信息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表示,中国征信建设始终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力发展多层次信用信息市场,广泛覆盖社会信用信息需求。其中包括积极稳妥发展个人征信市场、培育发展企业征信市场、积极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市场化转型等。

从无到有,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信用信息最全面的征信系统。目前,查询数据库的信用报告已成为金融机构信用评估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了信用信息主渠道的作用。

任咏梅指出,截至2024年3月底,该数据库已连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6124家从事信贷业务的法人机构,积累了11.6亿自然人、1.3亿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2023年,提供了53亿次查询。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截至2024年3月底,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累计办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3445.5万件,提供查询2.1亿次;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促成融资51.2万笔,支持动产融资和供应链金融成效显著。

任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数据库功能和服务,为五大文章提供信息支持。

一是依法全面采集金融信用信息,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二是研究推进中小企业支付资金流信息共享应用,形成与信用信息互补的服务格局,进一步提升无信用记录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度。

三是进一步扩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的登记范围,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帮助中小企业利用动产获得融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