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车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互联网大叔”的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汽车本身。汽车圈、科技圈、创投圈大咖“互访”的背后,不仅仅是互动创造流量的需要,更是汽车产业链的强大辐射和延伸。无论是垂直的上下游,还是水平的“朋友”,更多的合作碰撞出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多彩的生态,北京车展也应运而生。
广州日报全媒体钟大文、邓丽、周伟利、夏明
看点1
大佬频繁互动的背后,是汽车的生态融合。
雷军、李想、、曾庆红、王传福、曾玉群、、周、张朝阳等汽车圈内外大咖频繁互动,是今年汽车中国的一大现象。“行走的流量包”互相“抬轿”,各种“名景”相继出现。
这边,雷军在“韦小立”的展台前溜达。“蔚来的每一辆车都有非常好的品质感”。另一边,李想在雷军坐在L6后排的时候直接“焊接”车门,硬生生将雷军“困”在车内两分钟半,制造了著名的“邀军入车”一幕。
360创始人周是车展的“红人”,而“红衣登顶”、“到处提车”。一到奇瑞展台,就“祝贺周总提起星际时代ET”,周也“饶有兴趣”地回应:“主要是你的车做得好。我应该尽快卖掉迈巴赫。”到了氪空间展台,大赞“设计真的很用心。”当然,周也是哪吒汽车的投资者。
大咖之间的互访,当然不是简单的“随便逛逛”。背后是近年来汽车产业链、技术链、投资链的整合。比如细心的人会听到雷军用“我们蔚来”来赞美蔚来汽车,雷军有资格这么说。他联合创办的顺为资本早在十年前就参与了蔚来的A轮融资。目前小米和雷军仍然是蔚来的大股东。雷军与何的“深度拥抱”不无道理:何的UC曾让投资人雷军大赚一笔,2019年小米在Xpeng Motors参与C轮融资。此外,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也是李的个人投资者。可以说,小米和雷军与韦小立的关系很深,为他们“带货”其实是为自己的投资“背书”。
至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玉群,则在各地电池价格上被“砍了一刀”。当然,曾玉群也有自己的“支持”时刻:“极限悦07很好,第一个留给我。”“支持”的背后,自然是吉利、百度、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互动与融合。
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深入演进,使得行业上下游与车友的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体现在实际效果上,北京车展官方公布的汽车企业与科技企业“双向之旅”的数量和质量堪称“史诗”。
比如丰田和腾讯正式宣布合作。一汽丰田还宣布,将与腾讯、华为共同打造支持“人、车、家”无缝连接的汽车智能生态系统,包括语音交互系统、定制微信、QQ音乐等28项生态资源,支持持续多轮对话。
广汽传祺与华为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双方共同启动传祺华为“新”计划,重点在智能机箱、智能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研发。对于智能驾驶,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也很务实:“一路下蛋”,“一有结果就拿出来”。快速迭代,不断完善。”“谁领导,就用谁的。”
造车新势力不会缺席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哪吒汽车、高通、车联天下共同推出全球首个骁龙Ride Flex(SA8775P)座舱驾驶一体化平台,冠轩与商汤爵影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极限越南找到了芯片界的王者英伟达。超越的计划是,从2026年开始,量产车型将搭载英伟达新一代集中式车载计算平台NVIDIA DRIVE。Thor和DRIVE Thor将提供高达1000TFLOPS的高性能计算能力,满足未来全场景的端到端智能驾驶需求。
看点二
车企自主研发的智能“把‘灵魂’握在自己手里”
合作和自研“两条腿走路”是大部分整车企业在智能化道路上的选择。很多车企早就下定决心要“把‘魂’拿在自己手里。”
Xpeng Motors在全球推出了爱天极系统。小鹏表示,AI天机系统是业内首个将AI技术全面应用于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
腾势从比亚迪的“技术鱼塘”里捞出了另一条“大鱼”——“易三方”。易三方基于车辆智能化战略,是全球首个可以同时实现三个电机独立驱动和原厂后轮转向的技术平台。兼顾纯电和混动,以近5.2米的车长实现了5米以内的最小转弯半径。最大功率近1000马力,百公里加速2秒。
吉利还有自己的“智能科技鱼塘”——星空智能计算中心,功率已经迭代到每秒102亿次。凭借这一理念,吉利研发出了全新科技旗舰SUV“银河星舰”原型车,并在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该模型创新性地融合了智能驾驶、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
国企的风头一点也不弱。广汽集团在北京车展发布“智行2027”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用三年时间,不断夯实“广汽AI大模型平台”、“广汽精神电子电气架构”、“广汽网联总装数据平台”三大技术基础,推动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的快速优化。
其中,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L2++级免地图城市NDA功能已搭载在浩博车型上,计划2024年实现全国覆盖;行业领先的无人驾驶纯视觉智能驾驶系统计划于2026年装载,进一步降低高级智能驾驶的使用成本,助力实现“智能驾驶平权”。
SAIC智记L6“高智商进阶”,宣布全系搭载智能生态客舱驾驶系统IMOS 3.0,让智记L6用算法和大模型定义全场景智能出行感受,如智记独创的“全画幅数字驾驶室屏幕”,集成“全球数字视觉弥补失明”、“雨夜模式”、“一键AI驾驶”。该车首次配备了“蜥蜴的数字底盘”,相当于该车首次配备了“超级小脑”。
看点三
外国车企要“更中国化”,自主车企要“更全球化”
今年的北京车展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车展。
奇瑞一口气带了3000多家海外经销商,场面相当壮观;长城邀请的海外经销商数量略少,但也有上千家。重点是其发布了新一代哈弗H6和哈弗H9这两款重点出口车型,并宣布将以全新的面貌加速全球化进程。
东风集团旗下的蓝兔汽车首次发布出海战略,发布会现场一半是外国人。这一被蓝兔称为“Let's VOYAH共图”的战略,设定了“6655”的核心目标:到2030年,布局全球六大洲,进入全球60个国家,销售服务网点总数达到500家,海外销量超过50万辆。
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的另一个标志是,北京车展上的“全球车型”越来越多。除了上面提到的长城新一代哈弗H6和哈弗H9双生车,第二代AION V也是SUV领域的新生力量。它最突出的优势是技术创新和配置一步到位,猎户座-X芯片+高线激光雷达+750km毫米波雷达+11个视觉摄像头,AI模型,国际宽度。即使在一些小众细分市场,也能看到中国车企的“全球车型”。比如在越野车领域,其在北京车展亮相的坦克700 Hi4-T,致力于“推动中国越野走出国门”。该车型搭载3.0T+9HAT顶配混动系统,是坦克品牌下的高端旗舰车型。坦克品牌将目标定为“全球越野品牌领导者”,下半年将有多款新车型在南非、马来西亚、巴西等地上市。
在一些过去被忽视的区域市场,将会更多地看到中国汽车。在北京车展上,哪吒汽车与埃及经销商NATCO汽车集团和肯尼亚经销商HIVIEW正式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标志着哪吒汽车首次进入非洲市场。
有意思的是,在汽车中国的舞台上,跨国车企一直强调要“更中国”,而自主车企则大胆表态要“更全球化”。许多业内人士断言,中国汽车与世界产业的生态融合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继续向上攀升。
看点4
设计“整体生活”
中国汽车可能有很多设计可以达到新的高度。在北京车展中,中国车企更愿意在外观和内饰上“活”下去,这确实说明了他们对自己风格的自信。
说到“一生一世”,氪混肯定是一个。这款名为“宝贝巴士”的纯电动汽车,定位为“全家场景五座”。配合6.3平米的座舱空和灵活的座椅调节,在空之间释放出巨大的想象空间。前排座椅支持270度旋转,一组近2米的前后共享滑轨,可以在车内“改变”聚集模式、婴儿模式、观看模式等20多种场景模式。
同为吉利旗下的Galaxy L9也在车上“出了新招”。这款全尺寸SUV概念车采用了双门下开门的设计。车门打开后,车内的可旋转座椅和“大沙发”更是让人惊喜,它完全可以秒变“客厅”。
在众多车型中,轿跑最能体现车企的设计能力。比亚迪旺旺和腾势这两个豪华子品牌在车展上展出了最新的轿跑——U7和腾势Z9 GT。其中,旺旺U7的造型沿袭了“时间空”的家族式设计语言,融合现代与传统风格,采用“能量晶石”的灵感,车身线条简洁优雅,也符合创新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腾势Z9 GT是腾势最新设计语言“运动中的优雅——优雅潮流”下的首款车型,由比亚迪集团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Wolfgang Eiger)领衔。电晕的前脸设计和车身侧面的“Z”字形装饰线十分抢眼;车尾,“时间沙漏”式尾灯从中间向两侧延伸,与吊车悬挂尾部相得益彰,辨识度很高。
看点5
充电技术暗流涌动
固态电池是最近汽车界的一个热点。东风汽车在北京车展上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已经进行了150万公里的示范运行,“高比能量全固态电池”已经试制成功。
欣旺达电源在北京车展推出“闪充电池3.0”。这款电池可以充电到80% SOC;仅用10分钟,最高温度达6摄氏度。同时,通过集成耐低温高能LFP阴极技术、低温超导电解质技术和全新的3D液体冷却和加热管理技术,低温下能量保持率达90%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动力电池“领跑者”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款磷酸铁锂电池沈星PLUS,具有1000km续航、4C过充等特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安培科技宣布将开始建设沈星的过充网络,并计划在未来打造“中国最大的过充服务平台”——这也预示着当代安培科技即将进军C端市场。
车辆公司在充电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浩博第一次独立参展,就拿出了浩博HT 2024,堪称“王炸”。该车型提供了“双800”升级:第一个“800”真实续航超过800公里,第二个“800”是800V高压快充平台,15分钟即可充满电415公里,再配合7084个DC超级充电桩,与国家电网、TELD等单位建立了顶级充电联盟,覆盖全国90%的充电站。浩博预计,“双800”的推广可以挑战增程技术的高市场占有率。
观察:火热的北京车展背后...
2024北京车展,一方面,各路红人流量“爆棚”,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另一方面,大部分车企都急于使出浑身解数“鹤立鸡群”。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几年后,汽车行业最重要的记忆将不是雷军的绿色t恤,也不是周的“红色连衣裙”。在“量”和“噪”的背后,造车依然是“硬核”、“精密”、“技术范式”的行业。做汽车的人不仅要关注流量,更要回归品质;既要有传播力,又要有大决心——唯有如此,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