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经理的换手率明显上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近一个月内已有超300只产品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离职基金经理数量达163人,为近三年同期最高,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约20%,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约70%。与此同时,在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从业十年以上的“老兵”。基金经理洗牌背后有何玄机,洗牌后行业将何去何从,这一话题逐渐引起市场关注。
离职的“老兵”大多面临着。
在此次离职的100多位基金经理中,邢功海、吴晗、姜峰、董等多位基金经理与多只产品同时离职。从这些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来看,除邢功海在原公司任职7年左右外,其余均任职10年以上,任职时间较长的董在泰信基金任职近20年。一方面离任基金经理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老将”纷纷离职,备受市场关注。
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工作年限长、资历深的基金经理确实容易被其他基金公司“错过”,尤其是业绩好的基金公司,很容易被挖走。此外,不排除一些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可能会选择单干。
最近离职的一些基金经理在过去几年确实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例如,6月4日宣布退出泰信基金旗下所有产品并辞职的董在2023年通过配置人工智能(AI)获得了超过35%的收益率,位列当年十大主动股票基金之一。6月4日公告称,因个人申请离职已于5月31日离职的蒋峰凭借其管理的建信健康民生基金(从业十年以上,管理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10%)成为2022年“双十”基金经理之一。
从产品交接情况来看,“老兵”离开后,不少产品交由“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例如,基金经理杨现受聘管理董负责的两只产品。公开信息显示,杨现为首次管理公募基金产品。从中信保诚基金辞职的邢功海。他一口气离开了8只中长期纯债基金,其中5只由担任基金经理不到一年的吴秋军接管。吴秋军的管理规模也从约15.95亿元增至129.82亿元。姜峰留下的6只产品中,有一半由“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建信健康民生和建信兴恒优选由马管理一年,建信丰瑞优选由姜彦泽管理。
内功调整暗藏玄机。
除了一同离职的基金经理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离职是因为内部工作调整。这种类型的变化似乎隐藏了许多谜团。
首先,部分基金经理通过离职减负,尤其是百亿基金经理。通过留下许多大规模产品,减少了在管产品的规模,或者减少了在管产品的数量。例如,农银理财基金周宇留下了两只规模较大的产品,总规模超过130亿元。离职后,其管理规模已降至43.94亿元,其最新管理的三只产品规模不足17亿元。长城基金张柏也留下了两只规模较大的产品,其中一只规模超过140亿元,离职后的管理规模减少了近一半。原本管理近20只产品的景顺长城基金张晓楠今年也退出了4只产品。
“很简单。当‘天花板’看得见的时候,大家对规模的执念就会淡化。”一位基金人士透露,基金经理的收入通常与管理规模挂钩,因此他们过去热衷于做大规模来增加收入。但在收益“天花板”可见、管理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扩张带来的收益增量相对有限,会促使大家不要盲目追求单一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有助于基金公司将投研转向平台化和团队化运营。
如果管理规模上百亿的基金经理选择减负,抛出的资金该由谁来管理?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会在公司股票基金经理中重新分配,以确保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基本平衡。如果存量不够,不排除会出现更多“新面孔”的可能。从近期选择减负的基金经理来看,离职后的产品由新生代基金经理接手的例子不少。
其次,部分基金经理离职,透露出跳槽意向。例如,金创何新基金的张榕在5月31日离开了其所有的FOF产品,并于同日被聘为金创何新启福优选股票启动基金的基金经理,该基金已成为其管理的唯一产品。根据相关规定,除ETF联接基金外,FOF基金经理不得兼任其他类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因此,有人认为此次离职可能意味着张荣已从FOF基金经理调任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据悉,早在2016年,张荣就管理了多只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2021年10月,张榕首次切入FOF产品赛道,此次可视为时隔近三年重返股票基金赛道。大成基金陈于5月30日离职旗下所有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并于5月21日新聘担任大成全球美元债券(QDII)基金经理,似乎有转任QDII基金经理的迹象。截至目前,大成全球美元债券(QDII)也成为陈管理的唯一产品。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跳槽意向也反映了当前基金经理的心路历程。在业绩的普遍压力下,FOF产品确实面临许多挑战,这也将给基金经理带来更大的管理压力。其实很容易理解他们想转投其他类型的基金。作为近年来备受青睐的产品类型,QDII产品在业绩和营销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这自然会吸引一些基金经理投身于此。有基金人士感慨:“谁不想跟风?”
随机播放将继续。
在采访和调查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不少业内人士对近期基金经理离职数量明显增加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他们的共识是,这种变化未来可能会继续发生,行业可能会出现一波人事洗牌。
最近,一些基金经理的举动被市场认为是辞职的信号。例如,招商基金贾成东管理的5只产品均在5月31日聘请了新的基金经理,且没有单独管理的基金;此前,知名基金经理邱东荣管理的产品中增加了其他基金经理。
有基金人士表示,事实上,基金经理的变动一直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但在行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环境下,此类流动可能会增加。不管相关传闻是否属实,大洗牌的趋势已经确定。据多位业内人士分析,在公募行业限薪要求下,未来很有可能会有一批基金经理涌向私募行业,或加入头部和腰部私募机构或创建自己的私募机构。当然,对于许多公募基金经理来说,这种转型可能不太容易。一方面,公募和私募的考核机制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募集资金和投入研究资源方面可能要面临更大的压力。此前,公募基金的管理人在跳槽和私募后再次回归公募的先例不乏其人。
此外,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减负成为大势后,不少产品将面临基金经理的变更,或聘请新人分担压力,或在基金公司范围内重新分配调度资金规模,或可能需要招人以匹配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有基金人士甚至表示,在公募业绩持续承压下,不排除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员工因降本增效离职的可能。此外,基金清算的加速可能会导致一些基金经理没有产品可管理。数据显示,近一个月离职的多位基金经理也因管理的产品清盘而离职。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