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监会公告,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ST和退市情况答记者问。
问:近期部分上市公司被ST上市。这些公司会被迫退出市场吗?
答: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ST或* ST其中,有44家ST公司和55家*ST公司。与往年相比,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同期沪深两市分别有117家、78家和81家此类公司,今年迄今为止变化不大。截至目前,沪深两市ST板块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有85家ST公司和84家*ST公司,略少于2021年(202家)和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同期(164家)。
根据市场规律,每年4月30日年报披露后,问题公司股票会因为各种原因被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股东占用大量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根据4月底沪深交易所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到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上市公司将被ST,目前有7家公司。
ST和*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的相关风险,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注销。其中,ST为“其他风险警示”,不会直接退市。这些上市公司的大多数相关问题和风险已通过立案公告、责令整改措施和披露财务信息等方式反复提示。*ST为“退市风险警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22家按面值退市,市场生存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有47家公司退市,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的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数量不会大幅增加。
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仍应对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证监会高度重视退市涉及的投资者保护工作,坚持对上述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查到底”,依法严惩退市过程中的市场操纵和财务造假行为,多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今年已有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调查进展公布案情。如果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遭受损失,我们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证协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还将引导和支持投资者积极维权。近期已通过支持诉讼和代位诉讼起诉多家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和风险警示公司。其中两人在一审法院胜诉,五人被法院受理。敬请投资者密切关注相关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退市新规精准发力:有效清理业绩不佳的风险公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6日收盘,沪深两市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超过20只风险警示股票连续多日低于1元,面临涨停退市风险。
市场人士指出,这反映出在新“国九条”及其配套制度陆续发布后,促进市场有效识别和出清业绩不佳风险公司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加速剔除业绩不佳风险公司,推动上市公司结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退市公司三维问责和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也在同步跟进,防止上市公司“退而不休”。
退市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市场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国九条”要求加强退市监管,进一步收紧强制退市标准。2024年4月颁布实施的退市新规全面完善了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和规范类强制退市标准。通过科学设定强制退市标准,推动实现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
据记者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22家按面值退市。这些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和合规风险,有的触及多次退市情形,已被坚决清退。
例如,今年退市第一股*ST华仪就爆发了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一系列恶性违规事件。,其管理水平持续恶化。其多年财务造假的实质已经触及连续四年亏损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 ST美盛长期占用大量资金。2022年、2023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连续四年亏损。在2023年年报披露前,其曾触及交易退市问题。郑源股份有限公司虽未被提示风险,但已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持续经营能力明显下降。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仅为0.68亿元,同比减少80.11%。
值得注意的是,资深市场人士指出,退市新规并非旨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所有上市公司,而是针对那些存在严重违规、管理不善和经营不可持续的公司。同时,退市新规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了上市公司足够的整改时间和机会,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市场过度波动。整改期限内消除风险情形的,可以取消风险警示。只有问题没有得到整改的公司才会被清退,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从长远来看,这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持续健康。
ST股数量总体稳定。
近日,随着沪市和沪市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的披露,部分上市公司因风险警示被实施*ST或ST。有市场人士担心,退市新规实施后,短期内风险警示公司数量将大幅增加。
不过据统计,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69家风险警示公司,与近两年基本持平。从增量情况来看,2023年年报披露后,沪深两市新实施的公司约有55家,也较为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风险警示本身不会直接导致股票退市。公司在规定期限内大幅改善业绩,或者完成违规行为整改,相关风险情形消除的,可以申请撤销相应的风险警示。
而一些积重难返的公司,在实施ST后,市场会关注其风险并为其定价,这可能导致股价下跌,进而触及退市交易。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次正常的风险清理,因此不必过于恐慌。”从现有面值退市公司来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或合规风险,或多重风险交织,有的还触及了其他强制退市情形,体现了市场对风险公司的有效定价和精准出清。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退市监管的原则是“应退尽退”,没有预设数量。
根据退市新规发布时的测算,2025年沪深两市适用综合财务指标退市的公司数量预计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触及这一指标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约有100家。也就是说,这些公司仍有一年半以上的时间来改善运营和质量,直到2025年底才会退市。
杜绝“马上退”
新“国九条”明确指出,严格实施退市,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对重大违法退市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应当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同时,还要求强化行政、民政、刑事的立体问责,加强行政监察、行政审判、行政检察之间的高效协同。
记者了解到,2023年证监会共查处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17件,同比增长19%;实施行政处罚539起,同比上升40%,处罚1073人(家庭),同比上升43%;市场禁入103人,同比增长47%;罚没款63.89亿元,同比增长140%,高压“零容忍”态势持续巩固。同时,坚持“一查到底”,严惩包括退市公司在内的财务造假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已有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赔偿救济方面,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遭受损失的,可以依法通过诉讼等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从投资者服务中心获悉,作为《证券法》规定的投资者保护机构和证监会设立的公益性机构,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加强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大典型案件的诉讼实务,提高“关键少数”违法成本,对负有责任的中介机构追究连带民事赔偿责任,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近期,多家违法违规的退市公司和风险警示公司通过支持诉讼和代位诉讼被起诉。其中两项已获得一审法院的判决,五项已被法院受理。
相关要点
证监会: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为ST或* ST,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涉及退市的投资者保护工作,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