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国新办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地协同发展十年来的新变化。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和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夯实基础、铺设平台布局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方位、高质量、纵深推进的阶段。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委委员郭岚峰在发布会上表示,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已形成解决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首批高校、医院、央企总部落户雄安新区。与此同时,关于迁入雄安的员工或企业的户籍、投资、工资收入等政策也相继出台。北京首都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特大城市。
郭岚峰说,今天,北京有3000个一般制造业,近1000个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提升;中国三峡、中国船舶和中国电子的总部也分别从北京迁至武汉、上海和深圳。
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项功能日趋完善。据报道,北京四个团队、70多个市级部门和3万多名工作人员已搬迁到副中心。
“我们每年保持1000亿元的投资强度,确保北京城市副中心快速发展。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拔地而起,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已成为北京新的“两翼”。
重点领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除了和解,还有协同效应。郭岚峰表示,交通、生态和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三个重点领域。
当前,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显著。2023年,区域PM2.5较2014年下降近60%;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断加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北京对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此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将出现新趋势。夏林茂说,“目前,通州与北三县之间共有10条跨境道路,今年年底工厂通道将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将全面建成,在三河市设站5座。”
天津还着力拓展“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交通圈”。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表示,天津市区至大兴机场的津兴城际高速铁路已于去年底建成运营,天津市区至北京大兴机场仅需40分钟。同时,开通了武清区与北京之间的客运“定制快速巴士”,大大提高了两地之间的通勤效率。
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显现。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承中表示,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实现了从“一片土地”到“一张地图”再到“一座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郭岚峰表示,目前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显现,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淀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新区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代码和车牌。
雄安新区“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网络全面建成,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与此同时,雄安新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例如,熊静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了两地公共交通、就医购药等应用场景的互通。
“为保障疏解单位和人员的切身利益,针对疏解单位和人员关心的重点问题,我们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多项政策,特别是去年出台的雄安新区28条政策,确保疏解到雄安的人员有‘三个不低于’,即创业条件、生活条件和工资收入不低于北京市。””郭岚峰说道。
种种信号表明,雄安新区正不断从蓝图变为实景。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