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欧美真的放弃电动车了吗?中国新能源车真正隐忧又在哪?

欧美真的放弃电动车了吗?中国新能源车真正隐忧又在哪?

这两天这个话题刷遍了全网。有人幸灾乐祸地说欧美不玩了,我们就玩。还有人又赢了,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外倒闭了。我尽量认真写一个。

首先,美国不可能放弃新能源汽车。看看特斯拉的股价就知道了。

欧洲呢?我做了特别调查。在此之前,欧洲计划在2035年停止销售燃油车,但最近它表示不会停止,并且在2035年后将继续生产燃油车。继续生产燃油车并不意味着不会使用新能源。事实上,欧洲仍然需要实力。

那为什么会突然出这样的政策呢?

这其实有点像德国之前因为环境问题关闭了一堆燃煤电厂。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供应受到影响,之前有点太激进,这次重新开放了燃煤电厂。

事实上,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开始后,欧洲对所有问题都有一波反思,并开始思考之前是否过于极端。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以外以抵御通胀,从而避免类似的能源问题。

关于2035年停售燃油车的问题,我这两天查了那边的评论,发现欧洲上流社会和普通民众都不太赞同。“这项决议以前通过过。环境保护”这一政治正确已经被压制了,任何敢于在“环境保护”之前反对它的人都算不上什么人。俄乌冲突后,环保组织的面子被打得很惨,其政治话语权也弱了很多。

那你为什么说欧洲上层社会和普通民众不同意禁售燃油车呢?

并不复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有太多行业与运油车有关。如果停止了,那么这么多产业工人会怎么样?此外,西方国家是政党政治,那些财团可以通过游说者游说国会影响国家政策。运油车与太多利益相关,所以很难推进。

政客们也很不解,因为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比如锂电池,更是势不可挡。如果他们在有轨电车领域过于活跃,这几乎将成为中国的嫁衣,只会加强中国的地位。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在这件事上也有点纠结。

如你所知,前段时间,春节期间,高速上发生了交通堵塞。许多地方一度封锁了两天两夜。在寒冷的条件下,电车的功率下降得非常快,因此许多人直接去电车上睡觉。当然,运油车也躺下了。运油车爬坡后,救援车过来给运油车加了一箱油后开走了。

电车出问题了,需要拖车,可以拖到服务区。路上有这么多车,等着轮到你。这个时候服务区已经满了。轮到你的时候,你必须从手推车上下来,把它推到充电车位上。

所以今年,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新年过后,一大波人将停止购买纯电。毕竟“如果您不远行,请选择纯电。这是个伪命题,哪里能买车从来不出远门,节假日高速充电站排队更严重。所以未来可能混动的市场更大,除非你家里不止一辆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种事情在欧洲经常发生,而且由于燃油车利益集团的影响,他们已经把这种事情搞得很严重,一些保守派人士说他们永远不会使用有轨电车。

换句话说,欧洲上层利益集团和基层民众不太支持完全停止运油车。

同样,在美国也是如此。最畅销的有轨电车是加利福尼亚州,该州具有先进的环保理念,并且相对富裕。其他地方地广人稀,充电桩都开不了。红脖子也很抗拒新事物。他们认为大排量的美国皮卡代表了美国精神。

事实上,德国还在建设充电桩,搞氢能,大规模安装光伏板,重新开放热电厂。现在还在讨论是否开放核电站,显然是准备多条腿走路。可以看出,今天的欧洲与往年不同。它不仅仅是以前的理想主义,而且更加现实。

至于网上很多人说的欧洲在电动汽车的选择上无法与中国竞争。

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你稍微了解一下情况,所以你知道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对欧洲的影响最大,而欧洲的国产电动汽车并不多。

你一定会听到人们说销往欧洲的中国汽车数量激增,但很难听到人们说他们卖的是哪种汽车。

目前出口欧洲的电车绝对主力是特斯拉和MG,其他电车相对较少。

MG是汽车标志“MG & quot那款车在中国相对非主流,一个月都遇不到一辆,但在欧洲相当受欢迎。这辆车以前是英国的,但后来被我们这边买走了,属于合资汽车。现在欧洲人认为MG是欧洲车,我们认为MG是中国车。去年,MG是中国汽车在海外的销量冠军。

比亚迪在欧洲销量不多。出口比亚迪电车最多的四个国家是泰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和巴西。

所以不存在欧洲因为中国太强大而选择不竞争的说法。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应该第一时间禁止给欧洲施加巨大压力的特斯拉。

目前,向欧洲出售中国汽车的最大问题是政治问题。由于各种奇怪的原因,欧洲拒绝让我们在那里销售汽车,因此欧洲人民不太了解中国汽车的优势。

如果你搜索新闻,你会发现欧洲正在“关注中国。反补贴”,也就是要求中国在那里设厂,反正别想正常卖。

平心而论,如果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想销往我国,我们肯定会请他们来设厂,否则我们不会想出售它们,并将我们的地方视为倾销工业产品的殖民地。

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只能是“合作共赢”实在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在生意场上,你不能强迫别人买你的东西。

如果你想把你的车卖给别人的地盘,你必须让别人活着,这样最后就没有人能吃了它。就像以前外国车企来中国销售一样,我们不能让外国车企只顾赚钱而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他们不得不来这里建立合资企业,以解决就业和提高中国的上游生产能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想要走出国门后,中国车企大概率会在欧洲建厂,并在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作为交换,欧洲也将向中国发放准入许可,否则他们将没有机会。

做得最好的其实是吉利,这两年吉利和奇瑞都非常擅长开船。奇瑞主要是“农村包围城市”把廉价汽车卖到不发达地区。

那么吉利做对了什么?

其实就是不断收购和投资当地企业,通过别人的销售网络销售自己的汽车。沃尔沃就不多说了。奔驰、莲花、戴姆勒、雷诺等大型车厂都有吉利的股份。自己赚钱给别人。现在吉利是海外市场最好的一个。

你想想,那些来中国的外资车不也是和中国国企建立合资品牌吗?以后出去吧,大概率也是这个模式。

此外,汽车工业主要是在当地生产的,如果我们简单地采用出口模式,我们做不了什么。

众所周知,202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事实上,日本车主要在各个国家生产。去年出口了400万辆汽车,但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辆。

在未来,我们的汽车也很可能有这样的模式,而且它们主要在本地生产。

每个人都必须有常识。你的产品再牛逼,卖不出去也没用。类似于日本的氢能,很牛逼,但是不买就只能自己牛逼了。

只有产品销往海外,才会有“摧毁传统车企”这一方面,如果卖不出去,或者只能卖到东南亚,这肯定是不好的。这就是所谓的“发球”你必须上赌桌,你不能在舞台下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比亚迪在过去两年里一直在推动海外工厂的发展,比如美国、印度、摩洛哥(这家工厂是为欧洲生产的)、泰国、巴西和匈牙利。主要是我无能为力。如果我想做生意,我只能出去给别人一些好处,自己赚点钱。

有些朋友可能想知道为什么欧洲如此重要。

没办法。汽车很大。全世界有很多人,但没有多少人买得起。尤其是那些20多万的高端车,平价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美国现在指望不上了。我们必须赢得欧洲市场,否则将很难发展。许多人指望俄罗斯。我查了一下,发现俄罗斯几乎不买有轨电车,因为太冷了用不上,而且基础设施太差。

其实我们可以从丰田的销量数据中看出一些端倪。去年丰田汽车销量为1000万辆,其中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占丰田汽车总销量的70%。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汽车购买力的分布,即全球70%的购买力都集中在这些地方。而且穷人的钱极难赚,利润薄。这种说法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正确的,但你可以通过销售一些东西来判断。

再来说说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非常依赖基础设施,从家庭充电到各种高速充电站,这在大多数国家都做不到。事实上,中国的许多社区都不能填满他们的家,更不用说东南亚和非洲了。

现在能够处理如此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国家并不多,只有中国、美国和欧洲。如果你出不去,你只能在中国无限期地滚动,不断降价,到最后,谁也赚不到钱。如今在电车界,只有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实现了盈利。

接下来,对于中国车企来说,真正的窄门实际上仍然是过去两年国家一直在说的口号。“出海&不出海你真的做不到。

要想下海,还是要和大家搞好关系。比如上文提到的以色列,虽然很多人在骂它,但它确实是比亚迪的第三大海外客户。此外,以色列的汽车皇冠是SAIC的几何C,这意味着以色列也是SAIC在海外的超级客户。

所以我说,合作共赢依然是未来的绝对主流。你不能通过按别人的头来让别人和你做生意。你的产品再好,没有别人卖,你也买不到。

当然,中国对欧洲和美国同样重要。中国现在在各个领域占据了大约四分之一的市场,因此他们也面临着与中国合作共赢的问题。

我写这篇文章其实有点犹豫,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当你在军事上强大时,你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说法。这个简单概念的问题是,苏联军队曾经如此强大,而海外贸易仍然一塌糊涂。强力可以保证别人能和你公平交易,但你不能强迫别人和你做生意。

真正持久稳定的业务肯定会使双方受益,这也是我国的一贯政策。

我们就此打住。无论如何,和平、开放、合作共赢是第二重要的事情,也可以是“剑走偏锋”备战是常态“但合作共赢仍是下一个主流,真的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与国外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迭代速度超级快。只要我们留在牌桌上,我们在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和快速迭代改进方面几乎没有对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