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新消费】
我们的记者很尴尬。
编者按2024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于4月25日至5月4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车展以“新时代·新汽车”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最新的汽车芯片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车载AI智能系统。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车展,带您领略这场汽车界的“饕餮盛宴”。
智能辅助驾驶、液冷超充、声控车...在2024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各类汽车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
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汽车告别了单一交通工具的属性,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
智能辅助驾驶更轻松。
要说本届车展上的“热词”,智能辅助驾驶一定名列前茅。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辅助驾驶逐渐成为许多车型的标配功能。
业界通常将智能辅助驾驶称为NOA(Navigate on auto pilot)。根据不同的驾驶场景,可细分为城市NOA、高速NOA等。其中消费者最常使用的是城市NOA。开通NOA后,驾驶员只需设定目的地,车辆便可自动变道超车,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
在今年的车展上,相关品牌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配备NOA功能的车辆一般会在车身上安装多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环境感知摄像头。它们可以实时监控车辆周围的路况,收集各种数据,并获得车辆速度和车辆前方距离等实时信息。这些数据将被发送到车辆数据处理单元和决策单元。经过处理后,将有助于实时规划行驶路径,帮助驾驶员自动完成一系列操作,提高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如今,城市的NOA功能正在不断优化。在某些车型上,NOA还可以进行自动泊车和智能跟车,以更好地适应城市道路环境和交通状况。
但由于城市路况复杂,机动车道上可能会出现非机动车和行人。此外,大型车辆的交通堵塞和变道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这些都给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使用该功能时,驾驶员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及时接管车辆,以确保驾驶安全。
大模型打造室内智慧空房
从去年到今年,AI大模型一直在火,这是本届车展的焦点之一。随着车企越来越重视打造内饰智慧空,大尺寸车型“上车”成为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今年的车展上,一些参观者在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布后不久就尝试骑行安装了大型AI模型的汽车。上车后,她向智能车机发出“降下车窗”“开启空调节”“左后视镜有点向内”等指令。话音刚落,智能车机就“指挥”车辆快速响应,完成相关指令。这款车型支持五音区语音交互,即使乘客坐在后排中间,也能准确接收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连接手机等智能设备,这款车型的用户可以在家中通过语音远程准备汽车。据相关品牌负责人介绍,在冬季,用户可以在车内打开空提示音,在家中用手机一句话就能加热座椅。用户不仅可以远程控制车辆,还可以远程控制车内的智能设备。例如,用户可以在车内随时调用家庭摄像头。通过设置地理围栏,当汽车接近社区时,智能家居中的“家”场景会自动激活,灯光、窗帘和空音调都会做出反应。
AI模型“上车”给驾驶带来了更多便利和乐趣。在另一款同样配备AI模型的车型上,驾驶员可以直接与智能汽车对话,询问距离目的地的距离、沿途的交通拥堵情况、目的地附近的“高赞”餐厅等。,就像一个智能管家坐在车里。
“过去,语音识别需要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然后再发送回汽车。现在语音识别离线了,即使没有网络,响应也很快。”据相关品牌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云端与车内AI大模型的协同工作。云AI模型参数大、算力强,可以完成大量的数据标注和数据融合任务,降低运算成本和错误率。车端的大型AI模型参数小,不联网也有算力,节省了车端的计算和推理时间。即使云和车辆之间的通信延迟,也可以确保驾驶安全。
新的设计让上车就像回家一样。
除了在智能化上下功夫之外,舒适性也是目前很多车型的主要卖点之一。让乘客上车就像回家一样,这是许多车企希望带给消费者的体验。
例如,轿车空的内部空间相对狭窄,为了使其更加宽敞明亮,许多车型在设计时经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顶篷。同时,为了解决玻璃的防晒隔热问题,车企们采取了各种手段。
在今年的车展上,一些车型使用了镀银玻璃来解决夏季温度快速上升的问题。镀银玻璃是指玻璃表面有十几层薄膜,其中两三层含有银化合物。镀银玻璃会反射大部分紫外线和红外线,只有部分可见光会照进车内,最多能让车内温度降低10摄氏度。
除了镀银玻璃外,还有一种玻璃可以更智能地隔离紫外线和红外线,这就是智能调光玻璃。主要分为雾化玻璃和电致变色玻璃,可以借助电能改变玻璃的颜色或透明度,实现防晒隔热。
在今年的车展上,记者还看到,许多以前在豪华车型上配备的座椅按摩功能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流行,并广泛应用于各种中档车型上,大大提高了驾驶舒适性。
座椅的按摩功能是通过座椅中的气动装置对乘员进行按摩。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振荡器控制座椅内的多个气压腔,使座椅表面随压力变化而运动。
同样,还有座椅通风功能。在夏季,乘员的身体与座椅紧密接触后,接触部位因空空气而不通风,汗液不易排出,影响乘坐舒适性。座椅通风功能借助座椅中的独立通风循环系统,新鲜空空气不断从座垫和靠背上的小孔中吹出,以防止汗水积聚在乘员身体与座椅的接触部位。
液冷式超充缓解补能焦虑。
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效率是消费者购车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今年的车展上,多家汽车、电池和充电设备制造商发布了多项高效补能方案,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痛点”,试图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800伏高压快充系统是很多新能源汽车选择的快充方案。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增加充电功率只有两种方法,要么增加电流,要么增加电压。相关厂商通常两者都做,两者同步推进。然而,增加电流将大大提高快速充电系统的温度,并增加车辆热失控的风险。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配备了400伏充电平台。如果要实现400 kW的充电功率,电流将增加到1000 A,传输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热能。如果冷却系统跟不上,可能会导致热失控。因此,电流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增加充电功率并提高电压是唯一的选择。目前,搭载800伏高压快充系统的车辆充电功率可达400千瓦,半小时内可充入至少80%的电量,大大提高了补能效率。
800伏高压快充系统的超高充电效率离不开充电桩的配合。为了适应800伏高压快充系统,各家厂商都拿出了不同的充电桩方案。
在今年车展的一个品牌展台上,记者看到,除了展示其最新车型外,该公司还展示了自研的全液冷超级充电桩。液冷式超充是在线缆和充电枪之间设置液体循环通道,并在通道中加入冷却液进行散热。通过促进冷却液循环,充电桩产生的热量不断散发,以实现更大的充电功率。采用这种设计的充电桩具有更轻的充电枪和更细的电线,消费者可以轻松拾取,从而改善充电体验。
据相关厂商负责人介绍,目前全液冷超级充电桩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 kW,最大电流600 A,适用于200伏至1000伏电压的所有充电平台,充满一辆新能源汽车最快仅需15分钟至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