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岗位+培养”,人才更适配

【/h/]近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做好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学徒制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好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学徒制培训工作,开展学生和技能培训生学徒制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1月24日《广州日报》)

【/h/]如果用智能流水线和“挥锤”来形容今天的企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这种比较可能有些夸张。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培训和就业就像机械运转中的两个齿轮。只有精准对接,才能推动人才输送的传送带,为毕业生保驾护航。当前,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部分高校的教学培训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近年来这种差异在不断缩小,但这种对接错位很容易让学生面临“岗位与专业不匹配”“学了没用”等就业尴尬。

“岗位+培养”,人才更适配

【/h/]如何让教学和培训紧跟应用前沿,不仅是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实现精准用工的突破口。量身定制的衣服可以更好地适合穿着者,按需培养的员工储备自然可以更适合企业的发展。从通知内容来看,产教评技生态链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针对毕业年度的学生,开展学生学徒制培训,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用工标准和培训计划,与院校“下单”;学校根据就业需求,在毕业年度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企业就业标准的学生毕业后可由企业选择。另一方面,为社会上的青年工人做出努力。通过学徒制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让更多年轻人在新的技术岗位上接受培训。

【/h/]从培养模式来看,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以就业为导向,为求职者提供面向产业就业的技能培训。这种“岗位+培训”的模式可以有效缩短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不仅将高校教学与工作就业连接起来,还增加了就业青年换赛道的机会。不过,在推进相关工作时,我们仍需进一步完善细节。例如,如何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消除引导员工“教徒弟、饿师傅”的心理障碍。再比如,适当引入监督机构对签约毕业生进行回访,减少企业“签合同拿补贴、拿补贴毁约”的冲动。

【/h/]期待政府、企业、高校、学生等链上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合力,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h/](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