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多所高校宣布“转专业自由”,人才培养模式迎来调整

随着高考的结束,各高校近日纷纷出台招生培养政策。

CBN发现,今年秋季学期,多所高校迎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包括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加强工科新课程布局等。

零门槛转专业

在填报专业的时候,有的同学为了好就业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有的是高考调剂,学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专业。调查数据显示,79.0%的受访者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不过这种入学后很难转专业的苦恼今年会有所改善。

上海交通大学宣布,自2024年起,学校全面放开转专业,学生可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多次申请转专业,本部与医学院也可相互转专业。

复旦大学近日表示,复旦学生可根据相关规定,在入学后第一年或第二年申请转专业,但对转专业有特殊限制的除外。特别是从2022年开始,医学和非医学专业之间的转学通道双向开放。

武汉大学宣布从2024级开始,学院内专业可自由选择,跨学院转专业不受限制。除教育部规定的体育、艺术、外语类学生等特殊情况外,其他学生在学院内可自由转专业。

同济大学规定,学生入学后立即有1次机会,34个项目可选;大一有两次机会,一次课内专业确认,一次跨课专业确认;大二大三分别有两次机会,每学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转校转专业政策中不断贯彻“不限转校,但有转校条件”的原则,学生享有中外合作办学转校、医学转理工科等多重自由。

以“100%自由转专业”著称的中科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很多,之前所学的通识课程学分也能得到新专业的认可,所以几乎都能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四年如期毕业。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规定申请重大变故,学校予以批准。2017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在校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并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

在最近的本科招生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吴超表示,与之前的转专业条件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更加开放。简单来说就是在转校端不限制学生:所有学生一次可以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业积分排名和课程不及格次数。

吴超解释说,以前对转专业的学生的学业积分有一些限制,包括对不及格课程的数量有一些限制,导致一些学生不符合转专业的要求。但是现在,整个学校都放开了,本部和医学院也放开了,给了学生更开放、更灵活的转出机会。转出是“零门槛”,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希望有同学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本质上,希望对于尖子生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排名相对靠后的学生来说也是雪中送炭,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前景或潜力。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潘表示,目前除了少数专业外,所有学生都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转专业录取计划大于申请总人数,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此外,在继续教育方面,复旦也将推出更多的长期学术项目。

加强新工科的布局

除了放宽转专业限制,加大新工科的布局也是高校的重点之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革新,实用性强的工科专业成为近年来高考的热门话题。

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中国49.14%的高考业务为城市一线或新线;所学学科较为科学(56.5%),首选专业为工程、科学、经济、教育和管理,分别占26.75%、25.81%、23.63%、23.48%和23.32%。

多所高校宣布“转专业自由”,人才培养模式迎来调整-图1

根据上述报告,工程类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炙手可热。2023年秋季,人工智能行业供需两端火热,交付量排名TOP1。需求最大的岗位是日常操作岗位,其次是软件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最难招的岗位是汽车电子工程师和ic设计工程师。目前招聘市场对工科的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电子、人工智能方面。

多所高校宣布“转专业自由”,人才培养模式迎来调整-图2

但是,目前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一些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小组组长金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工科学生比例在下降,学科结构问题突出。数据显示,我国工科毕业生占比从1998年的44.9%下降到2019年的32.8%,研究生毕业生占比从1998年的44%下降到2019年的34%。增加高素质理工科人才供给,是支撑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短缺缺口大,自主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与此同时,还存在知识结构与实际工作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如工程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许多高校受制于学科专业“条块分割”的体制困境,尚未形成跨学科、多学科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需求的上升和AGI的快速发展,今年许多高校继续加强新工科专业的布局。

复旦大学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招生培养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除了原有的工科实验班(新工科拔尖班),还有工科实验班(香会书院香农计划,与本研究相衔接)和工科领军人才班、工科实验班(光子工程院士班,与本研究相衔接)、工科实验班(新工科电子信息班)四个创新学院。

同时全力打造科学智能“引擎”核心引擎,为科学构建科学智能AI新生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艳教授告诉记者,“AI大课堂”的目标是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始,实现AI教育“三个普及率100%”——AI课程覆盖所有研究生,AI+教育覆盖所有一级学科,AI素养要求覆盖所有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将于2024年首次招生,招生专业为人工智能。本科阶段符合条件者全部纳入致远工程荣誉计划和国家智力计划,实施本研究的培养。

南开大学提出为新工科、文科人才搭建“X”培养平台。针对“卡脖子”问题,继续推进计算机科学精品班、人工智能特色班、电子信息特色班、新一代智能软件特色班、新能源特色班等具有前瞻性、高质量的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金在上述文章中提出,要优化学科结构,加强紧缺工程人才的培养;实施教师“旋转门”机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继续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加强新工程教育。

产教融合也是目前很多大学采用的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程远告诉记者,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垂直行业领域都在因为AI而改变。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AI课堂上,AI-T的课程设计是关注垂直领域的具体问题和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懂AI、能实践AI的顶尖跨学科人才。

他举例说,每个教学组都邀请了行业前沿的顶尖老师来讲课,比如国家气象中心、中石化、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华山医院、阿里云、蚂蚁集团、商汤、UIH的老师。而且复旦还会以培训为抓手,邀请行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与授课老师共同设计培训课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