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新闻

银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近一半来自四大国有银行。这既是国有银行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也是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差异化的现实选择。

业内人士表示,国有大型银行加快信贷投放,客观上提高了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的生动体现,也与目前正在加速推进的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一起,构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

银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半壁江山

新增贷款加速集中

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分别披露大型中资全国性银行和四家大型中资全国性银行的信贷资产负债表。其中,大型中资全国性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七大行”);中国四大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

证券时报记者发现,在央行公布的最近两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产负债表中,七大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境内贷款的比例超过49%。截至今年6月末,七大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122.49万亿元,同期金融机构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249.13万亿元,占比49.17%。这一比例达到了2021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贷余额表,2010年后,七大行和四大行在全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比波动下降。直到2021年4月,七大行贷款余额降至46.88%,四大行降至34.38%。此后,这两项的占比一路攀升。相比之下,四大行贷款的市场份额增长更快。

按照每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已达47.99%,为有可比口径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其实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2017 ~ 2018年。2017年上半年,四大行新增境内人民币贷款占同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26.61%,为2011年以来最低。此后,新增贷款占比波动上升,到2022年上半年,已突破40%大关。

“这是2018年以后的趋势。”首席专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大型国有银行即使在贷款余额基数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这与当前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竞争有关。

多因素共振

加速行业分化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银行新增贷款占比高,说明大银行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增加信贷投放。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之一。最近很多大行在阐述自己的建设思路时,都是围绕着“主力军”和“压舱石”的角色定位。

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表示,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完善现代化布局,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帮助加快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农行也表示,要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曾刚认为,目前传统信贷增长有限空,但在新领域,比如目前各方普遍关注的金融“五大条”,银行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大银行整体经营效率和科技投入强于中小银行,更有能力提供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信贷。同时,大银行的资金管理效率更高,在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滚动”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银行的资金成本优势进一步体现。

相关的政策导向也进一步巩固了大银行的优势。比如人民银行创造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配套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普惠性养老专项再贷款等,通常以大银行为主。曾刚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现实原因是,大银行在这些领域的能力更强,而政策性贷款投资是当前整个行业的信贷增长点,因此大银行的优势将进一步加强。

[h/]金融改革的两面性

伴随着大银行贷款的加速扩张,中小银行纷纷兼并重组,减少贷款。2018年以来,中小银行整体延续了“减少”的趋势。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2018年末全行业中小银行(含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4034家,到2023年末,这一数字减少到3920家。2023年,中小银行机构加速“洗牌”。仅今年一年,就有64家中小银行“消失”,占2018年以来减少机构数量的一半以上。

“这其实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稳定性,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曾刚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将是行业集中度趋稳并略有回升,行业组织数量适度减少,竞争环境趋于规范和适度。在此过程中,以合并(兼并)的方式应对存量风险,实现高风险机构稳健有序降风险,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未来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如何应对当前金融需求的新变化,基于区域优势找到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服务特色,仍然是未来展业具体而关键的事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