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要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更加适应新型优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新质量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莉认为,这释放了进一步强化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的信号,旨在通过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打通各种堵点,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决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轨制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增长机制”、“以提升国家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一系列部署。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体制机制也各有侧重。”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伟说,比如加快形成新的轨道,就要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和鼓励包容产业发展的机制;未来产业孵化需要可持续的投资,要建立投资增长机制;传统行业着眼于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支撑转型升级,标准引导至关重要。
此外,专家认为,完善促进新一代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技术等,既体现了鼓励产业发展的导向,又坚持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
决定明确,“促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向新的质量生产力发展集中,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型质量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包括一整套框架体系,关键是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董郁认为,通过深入改革,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才能顺畅流向新的优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